关于“阁”字读为gǎo的音韵问题
前天,在博客上发表了拙文《天津话为嘛把“铃铛阁”读为“铃铛gǎo”?》。赵立漾先生在连续三则评论中对我提出了批评,在此表示真诚感谢。
在下研究方向是汉语修辞学和词汇学,对音韵学确实是门外汉。对天津人把“铃铛阁”读为“铃铛gǎo”这个具体的读音问题,笔者只能就本身的这点儿水儿来活这块泥。本人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拙文,对这个大家关注的读音问题,试图做一个通俗易懂的解释。同时略申管见的目的,想抛砖引玉——恭请各位方家学者对此问题,发表具体的意见。
为此,今晨专门请教好友、音韵学家施向东教授。施教授是天津市语言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博导,其音韵学著作曾获中国语言学研究最高奖项——王力语言学奖。施先生从汉语音韵发展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条分缕析的阐述。施教授深厚的学养和谦虚的学风,很值得我们学习。在此,表示感谢!
现将施向东先生的回信照录如下——
谭先生:
关于“阁”字读为gǎo
1.“阁”字音“各,”《广韵》在铎韵,与唐韵“刚”为对转音。《韵镜》第三十一图正是这样列的。到宋代《切韵指掌图》,入声既与阳声共图,也与阴声共图,“各”既与“刚”同图(第十三图)对转,亦与“高”同图(第一图)对转。可见到宋代,铎韵入声尾-k弱化。弱化就可能变化。从发音部位讲,k是舌面后音(舌根音),元音u也是舌面后音。k若消失,不会一下子毫无踪影,最有可能的去向就是变为u。铎韵的ak变为au,就与豪韵相混。
2.《中原音韵》入派三声,中古铎韵字多转读萧豪韵,“阁”字正读上声,则与“杲缟”等字同音。从《广韵》到《切韵指掌图》到《中原音韵》,ak韵完成了韵尾的弱化与消变的全过程。
3.但是,“阁”字在《中原音韵》里还派入歌戈韵上声,读与葛割鸽同音。
4.现代汉语中“阁”字这两个上声读音,都是有来源的,但是从音理看,读gǎo似乎更符合一些。所以官话方言区很多地方都有gǎo的读音,不仅是天津。方言保留这种读音的至今还有。比如河北乐亭念làoting,山东乐陵念làoling,黑龙江鹤岗念hǎogǎng。
5.北京话中“阁”音gé,读阳平声,是口语中入声消变、读书音保留入声,一直到保留不住了的变化结果。北京音的阳平声有一个特点,即大部分是来源于古代浊声母平声字。浊音清化,进入阳调类。而古代清声母平声字则成为阴平声字。如果阳平声中出现古代的清声母字,则十有八九是古代的入声字,如博、伯、德、答、嫡、格、革、国、隔、觉、烛、足等等。从这一规则看,读gé音的“阁”字,应该是来源于读书音的。老北京的口语音,许多字是读上声的。
6.北京音的文读音以优势方音的身份影响了许多地方的发音,尤其是进入普通话以后,借助教育和媒体的巨大影响力,压倒了方言中残存的口语读音,迅速取得“正音”的地位。使原来一些方音中残存的口语音陆续退出历史舞台。
7.越是稀少,越难以发现其来龙去脉,越要细心寻绎,不要被假象迷惑。
以上浅见,请斧正!
施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