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二爷剥蒜”与“赵老二扛房檩”
——从俏皮话
窥视天津移民文化
谭汝为
天津方言俏皮话:“赵老二扛房檩——顶这儿了。”就是说
某人或某事到此打住,不会长进,亦无发展,也没前途的意思。但这个歇后语还隐含着鲜为人知的一个笑话:传说赵老二因生活无着,到处学摸,趁人不注意,偷了一根房檩,扛起来就跑。跑了不远,就听到后边有人追来并高呼:“逮小偷啊!有人偷房檩了!”赵老二抬眼一瞧,前面恰好有一面墙离了歪斜地要倒。他灵机一动,立即将房檩顶在危墙上。然后,一边儿擦汗,一边儿笑嘻嘻地迎接追来的人群。甭矫情,也甭掰呲,眼前事实就是铁证——赵老二扛起房檩就跑,这绝对不是偷,而是见义勇为,抢险救急。——这就是“赵老二扛房檩——顶这儿了。”赵老二审时度势的狡黠灵性
和
处惊不乱的忽悠精神,都带有移民城市下层文化的特征。在天津,也有说“二小扛房檩”的,意思一样,只是主人公小变其格而已。
“刘二爷剥蒜——两耽误”,也是老天津人熟知的一句俏皮话。话说光棍刘二爷,住在大杂院里,远亲不如近邻,左邻右舍对他时常照顾。住在隔壁的老王一家,和刘二爷过从甚密。平日凡做岔样儿饭菜,如饺子、包子、捞面之类,总给刘二爷端过一大碗。刘二爷有时也给邻居小孩捎来糖果玩艺儿之类。
一天周日歇班,上午十点多钟,刘二爷听到隔壁传来剁肉剁菜的声音,一琢磨,老王家准是包饺子了。于是刘二爷美滋滋地把一瓶二锅头撂在桌子上,一边哼着小曲一边剥蒜。老王家六岁的儿子来刘二爷家玩儿。二爷给孩子一个苹果,爷俩儿说笑话,做游戏,玩得很融洽。快到中午了,孩子回家吃饭。妈妈正在煮饺子,问孩子:“二子,刘二爷今儿做什么饭啦?”孩子说:“刘二爷剥了一碟蒜!”妈妈一琢磨:“呦!重样儿啦,原来刘二爷今儿个也包饺子啊!算了,咱就别送了。”可是,刘二爷已经斟上了酒,只等饺子就酒越吃越有。结果,左等右等,上看下看,一直等到中午一点……——这就是“刘二爷剥蒜——两耽误”
>
刘二爷、赵老二,乃至 二小儿
都是天津卫下层人物的典型。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以一种诙谐喜剧的面貌呈现在大众面前。人们在述说他们幽默故事的同时,似乎蓦然窥见祖辈或父辈
只身闯天津卫艰辛创业的身影。他们生活的种种苦涩酸辛,却凭借幽默、诙谐、调侃、找乐,来淡化,来缓解,来消除。因而,在天津下层百姓面对逆境却不屈不挠的勇气和硬性,却总是以玩世不恭令人捧腹的折射形式呈现出来。
马三立大师塑造的“逗你玩”形象,少马爷塑造的“丁文元”形象,为什么享誉津门且走向神州?就是因为,他们狡黠却可爱的小市民风尚,拨动了天津百姓的心弦,使他们在笑声中观照到移民城市下层文化之精髓——可怜而可笑,可恶且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