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词义分析劲儿文化 |
分类: 语言修辞研究 |
(因文章不能进入圈子,故修改标题重新发表)
“劲儿”,这个词的本义,是表示力量、力气的意思。例如“用劲儿很大”;“手劲儿不小”;“挺费劲儿的”;“昏昏沉沉的,酒劲儿还没过去”等。
其次,“劲儿”指人的精神和情绪。如“鼓足干劲儿”;“政府关心三农,免除了农业说,农民兄弟的劲儿更足了。”
“来劲儿”和“松劲儿”、“泄劲儿”是反义相对的。例如“他越干越来劲!”“来劲”,指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就是有劲头的意思。可与之相反的是“松劲”和“泄劲”。“松劲”是降低紧张用力的程度,“泄劲”是失去了信心和干劲。例如“关键时刻,不能松劲啊!”“关键时候掉链子,还没上阵,就先泄劲了!”
第三,“劲”指趣味。如“带劲”和“没劲”又是一组反义词,其中的“劲”,指兴趣、趣味。例如“我觉得看韩国电视剧,婆婆妈妈,唠唠叨叨,没完没了的,没劲!可是大娘大嫂姐姐妹妹们却看上了瘾,越看越带劲。”
“没劲”,就是没有趣味,不敢兴趣,不值一提的意思。可以指事物,如“这么多年了,中国男足,越看越没劲!这几年,女足大滑坡,看着也没劲啦!”也可以指人,如“某某人,说大话使小钱,占便宜没够,吃亏难受,没劲!”
第四,“劲儿”,有时还指神情和态度。例如:
“瞧你这骄傲劲儿,得了俩100,就不知自己行几了!”——这是老师敲打学生。
“瞧你这散漫劲儿,真得好好板板啦!”——这是爸爸教训儿子。
“瞧你这个忙劲儿,俩儿月没歇班,家里事儿都丢到脖子后边了!”——这是妻子嗔怪丈夫。
“瞧他那个严肃劲儿,整天嘟噜着驴脸,谁愿意搭呲他啊!”——这是职工批评领导。
再如:“瞧这倒霉劲儿,昨个买的新自行车,今个就没啦!”
又如:“上个星期,在生活会上,我批评过她。记上仇了,每见到我,就装看不见。小脸儿一绷,劲儿劲儿的。”
注意,这些“骄傲劲儿”“散漫劲儿”“忙劲儿”“严肃劲儿”“倒霉劲儿”“劲儿劲儿的”,都含贬义。天津方言
歇后语说得更有意思:“丈母娘举墩子——瞧他姥姥的那个劲儿!”
另外,天津话带“劲儿”的词语很多。词义也挺复杂的。例如:
“得劲儿”,是舒适,顺利的意思。例如:“这两天感冒了,浑身上下不得劲儿。”
天津人还爱说“吃劲儿”,就是费力气,费劲的意思。例如“这门课学着挺吃劲的”。
但是“不吃劲儿”,却是可有可无、没关系、没必要的意思。例如“这场破球,看不看不吃劲!”再如:“雪中送炭,才是真情;雨后送伞,就不吃劲啦!”
还有“较劲儿”,就是比力气,较量高低的意思。例如:“两人暗中较上了劲儿,你干得好,我比你干得更好!”
天津人爱说“坐劲”。例如:“政府给老百姓做主,老百姓给政府坐劲”。所谓“做劲”,就是全力支持,做坚强后盾的意思。
“后劲儿”指用在后一段的力量,例如:“马拉松长跑取胜的关键,在于后劲的合理发挥。”也指显露较慢的作用或效果,例如:“这酒不上头,但后劲儿大。”
“邪劲儿”指不正常的劲头。“巧劲儿”指巧妙的手法。“钻劲儿”指刻苦钻研的精神。“卖劲儿”指不遗余力。“倔劲儿”指脾气倔,固执,不听劝。
最“牛”的“劲儿”,非“牛劲儿”莫属。这个词,源于“牛”的两大特点,一是劲头足,力气大;二是脾气倔,挺固执。“牛劲儿”,形容大力气,例如:“这回搬家,可费了牛劲儿了!”也指牛脾气,例如:“别看他平时乐呵呵的,一犯牛劲儿,说话能倔死人!”
您看,写这篇“不带劲儿”的小文,在下却是费了“牛劲儿”了。也有点儿老太太“举墩子”的那种“邪劲儿”吧?您了掌声鼓励一下吧!
后一篇:老几位:千万不要给我再发纸条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