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河之滨 谈“海了”

(2008-03-03 20:21:24)
标签:

天津地域文化

海河

海了

文化

分类: 词义探幽
海河之滨 “海了”
(因本文不能进入圈子,故更名重发) 


谭汝为

 


 

天津的自然环境,是长期由河流淤积而形成的沿海平原。水是我们这座城市生成和发展的原动力。贯穿天津的海河,将北运河、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与渤海沟通起来,直接影响着天津的城市风貌和风土人情,因而人们把海河视为天津的母亲河。

 

天津早期的名称是海津镇,新老地名中有“七里海”“小海地”“滨海新区”等地名。多元化和兼容性的都市文化,孕育了天津人的性情,像大海一样宽宏和包容。在天津话里,带有“海”字的词语还真不少。

 

首先,“海”这个词儿,形容宏大的意思。例如“海碗”,指特别大的碗。“海涵”,敬辞,大度包容的意思。“海量”指很大的酒量。

 

其次,“海”形容胡乱地、漫无边际的意思。例如漫无边际的聊天,叫“海聊”。漫无边际、毫无顾忌的漫骂,叫“海骂”。还有一个词儿,叫“海吃”。例如:“哥儿俩儿这一通海吃,才花了六十块钱。”这里的“海吃”,并不指饭量大吃得多,而指随意、尽兴、放开了、无拘束的意思。

 

更为典型的天津话叫“胡吃海塞”,这就含有戏谑的贬义了。“塞”普通话读为一声,但天津话读为三声。“塞”是动词,就是填入空隙的意思。“海塞”,就是将大量食品胡乱地填入肚子。是说饕餮之徒,猛吃猛喝,大快朵颐的意思。其形如狼吞虎咽,其势如风卷残云。当然含有夸张和诙谐的色彩。

 

天津方言有歇后语“海张五修炮台——小事一段”。这是怎么档子事儿呢?

 

“海张五”就是清末大盐商张锦文,天津八大家之一,其买卖字号是益照临盐店。故而人称益照临张家。又因他曾在海王爷家当总管,被海王爷收为义子,故人称海张五天津盐商致富后,斥资于津门炮台筑设、文化教育、慈善救济等公益事业。天津为加强军事防御,须修筑多座炮台。官府商议由盐商出钱,而海张五毫不犹豫,满口答应。故而产生了“海张五修炮台——小事一段”这样的俏皮话。

 

可见,盐商文化就是用钱堆起来的,无论起造园林,收藏名迹,延揽名士,纵情诗酒,没有钱是办不到的。既然独家出资“修造多座炮台”,对于大盐商海张五来说,都是“小事一段”“小菜一碟”不值一提;那么海张五家究竟有多少资财?—— 回答是“海了去了!”

 

形容数量极多,《红楼梦》也曾用“海”形容花钱之多,描写贾府历史上接驾的情景,“把钱花的像 淌海水似的”。

 

天津人对于极大量,也喜欢用“海”来描述。例如:“到了节假日,滨江道那儿的人 海了去了!”“停车场的汽车 海了去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