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推广普通话方言天津话文化 |
分类: 语言修辞研究 |
天津电视台公共频道从今年(2008年)元旦开始,播出了《这就是天津话》系列节目。这个系列节目是由我来主讲的。在节目播出五十天之际,欣闻北方网开通了“天视公共频道”网页,特此表示祝贺,并应责任编辑之邀,就这个以解说天津方言词语为主题的节目,略抒己见。
(一)
首先指出:国家推广普及普通话,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要使公民在说方言的同时,学会使用国家通用语言,从而在语言的社会应用中实现语言的主体性与多样性的和谐统一。
拥有十多亿人口的汉民族,在历史上由多民族融合而成的,由于地域、经济社会发展局限等多方面原因,形成了纷繁复杂的地方方言,有粤、闽、吴、湘、赣、客家、北方、西南等大的方言区域,还有许多种次方言和数不清的地方土语。不少方言彼此间不能互通,存在着严重的语言隔阂和语言障碍,这种状况对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是不利的,需要大力推行、积极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
方言是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的基础,比如中国数百种地方戏曲和说唱艺术形式都是以当地方言为依托的。方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甚至是一种情结,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因此,普及普通话,并不是要消灭方言。在中国,语言的多样性将会受到保护,多语言的和谐统一、规范发展将会得到持续的政策支持。
推广普通话,是为了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普通话逐步推广,方言的作用自然随之缩小。但尽管如此,方言还是会长期存在的。普通话是为全民族服务的,方言是为一个地区的人服务的,这种情况还会继续很长一个时期。在不需要用普通话的场合,没有必要排斥方言,事实上也行不通。甚至“只会说普通话的人,也要学点各地方言,才能深入各个方言区的劳动群众”。
民族共同语、标准语,和一个人的母语方言之间,并不存在着势不两立、水火不融的关系。为什么?标准语和母语都应该要有,它们各有不同的生存空间和使用范围,适应不同的需要。比如普通话是工作语言,方言是家庭语言,二者并存不悖。对普通话要进行研究,对方言也要进行研究。在语言学领域,对方言进行研究,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二)
外地人到天津,就会感到天津话与普通话有差异。天津方言与普通话不同之处主要在语音和声调上。从语音的声母看,天津话一是把普通话的舌尖后音zh、ch、sh读为舌尖前音z、c、s,所谓齿音字多。如把“事shi”读成“似si”。二是把普通话没有声母的开口呼字在前面加上声母n,如把“爱ai”读成“耐nai”。三是把普通话中r模成i,如把“肉rou”读成“右you”。同时又把普通话中带i介音的无声字母改读成r声母。如“永yong”读成“冗rong”。从韵母看,天津话一是把普通话的合口呼的字读成开口呼,即把韵母中的韵头u丢掉。主要发生在以n、l、h、r等作声母的字中,如把“落luo”读成“乐le”。二是把普通话中以n、1为声母的撮口呼字,读成合口呼,并增加韵尾i,即把u变成ui,如“女nv”读成“nui”。
从声调上看,天津话把普通话的一声高音、高平调(5-5)读成低音、低平调(2-1),即起音低,落音比起音还低。如“天tian”读似“添tian”。有的把普通话三声字音读成二声字音,如“笔bi”读成“鼻bi”。有的把二声字读成一声字,如“菊ju”读成“居ju”。
天津方言的词汇也有特殊之处。例如:“大爷”,是父之兄;“伯伯”,是父之弟;“大伯子”指夫兄;“小叔字”,指夫弟。
天津方言词汇还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如“摞摞缸”,表示麻烦的事。“抹抹丢丢”,表现尴尬的神态。“有过结(节)儿”,表示有矛盾。“崴泥”,表示事情难办,“砸锅”,表示事情失败等等。
(三)
活跃在口头上的天津方言词语,俚俗而生动。但其中有一部分词儿,有音无字,难以书写。例如“谁愿意dán(搭理)他”的dán;“我嫌shún(难看)”的shún;“对孩子太shèng(溺爱)”的shèng;“孩子太liào(淘气)了”的liào;“狠狠地liè(侧目厌恶地一瞥)了我一眼”的liè等,这些单音节的词儿,都找不到确切的汉字来书写。说这类词儿“有音无字”,是统而言之,确切地说应是“没有确定的字”。如“冻得直打dēidei(哆嗦);真huòhuo(糟蹋)人;小孩吃gège(奶);纯粹一个傻béirbeir”等,这些叠音方言词儿,你可以写成“得得、祸祸、个个、辈辈”,至于写得对不对,为什么这样写,究竟该如何写,见仁见智,令人犯难。
方言口语词一旦写成文字,就会出现若干个不同的词形,例如京津地区把游手好闲的人称为“wulaiyou”,但在各种方言词典里,这个词却有多种写法——“无赖尤、无赖油、无赖游、巫来由、无里悠、无来由、无来悠”等。另如口语词“显摆”,在作家笔下先后被写成“显白、显陪、显配、显派、显排”等。这类词语,口头有定音,书写没定字;说时挺溜乎,写时却犯难。这种现象很值得语言学界同仁进一步探研。
(四)
口耳相传的方言词语,很难登上一般词典的殿堂,但它却不时迈进书面语领地。“我手写我口”,看似颇寻常,写来却难办。因无法可依、无章可循,人们只好因声觅字,各行其是,形成一词多形的状况,确实是不得已的事。但必须指出:异形词的大量出现,是一种消极的语言现象,其后果只能给汉语词汇规范工作增添麻烦。天津口音、土语是由于历史上地区隔绝、封闭造成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开放,文化教育的发展,人口的流动、广播影视的传送,天津话的语音、声调已在明显地向普通话靠拢,而那些方言俚语中表意准确、生动的一部分,则会被有选择地汇入普通话之中。
(五)
本节目在撰稿过程中,参考了天津籍著名学者李世瑜老先生和著名作家林希先生研究阐释天津方言词语的一些论著,在对天津方言词语的词义分析和词源理据方面进行解说时,也吸收了他们的一些研究成果。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本节目部分讲稿刊载在我的博客(天津谭汝为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tjtrw
),欢迎光临指导。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对于节目中存在的问题,欢迎各界朋友批评指正。
2008年2月21日(正月十五元宵节)
写于华苑天华里寓所
前一篇:老天津人 闹元宵 之 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