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津“五大道”风情漫说

(2008-02-14 12:40:54)
标签:

天津

地域文化

英租界

五大道

风情

文化

分类: 天津地域文化
天津“五大道”风情 漫说

(因本篇博文未能进入圈子,故重发)

谭汝为


    客问:谭先生,我们外地学者对天津“五大道”很感兴趣,请您介绍一下:
 
    主答:其实,“五大道”并非正式地名,只是流传甚广的一个俗称。它坐落在天津市 和平区体育馆街,地域范围是马场道以北,成都道以南,西康路以东,马场道和南京路交口以西。这个长方形的地段,面积为60多万平方米,有房屋2000多所,建筑面积100多万平方米。

    客问:听说“五大道”有许多小洋楼。
 
    主答:五大道位于原先的英租界内。它最吸引人的,就是那些风格各异的欧陆风情小洋楼,使这里形成了万国建筑博览会的景观。据天津房产史学家金彭育先生介绍:从五大道有代表性的230所风貌建筑的设计风格来看,有英式89所,意式41所,法式6所,西班牙式2所,庭院式40所,西式平房5所,中西合璧式1所。

    客问:“五大道”具体指哪五条街道?

    主答:天津“五大道”驰名海内外,但具体所指哪五条道路,说法不一。第一种说法,指马场道、睦南道、大理道、常德道、重庆道等五条街道,不包括成都道。另一种说法,指马场道、睦南道、大理道、重庆道、成都道,省略了较短的常德道。

    客问:请您概括五大道的特色?

    主答:五大道地区,作为天津租界市政园林和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而别具特色——第一, 形成了姿态万千的西式建筑群体景观,令人目不暇接;第二,建筑的私密性构成了深幽寂静的街市风格,在暮色渐起华灯初放时徜徉其中可领略欧陆风情;
第三,近代许多政客买办、达官显贵居于此,使五大道成为近代名人荟萃之地,每一幢别墅楼宇都似乎在无声地述说着历史沧桑。
 
    客问:在五大道形成之前,这块地方的原貌如何?

    主答: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就是在一百年前,五大道地区原是天津城南一片坑洼塘淀。在这片荒芜的洼地上,散落着一些窝棚式的简陋民居,当时有“二十间房”“六十间房”“八十间房”等似是而非的地名。估计是在逃荒难民栖身窝棚基础上形成的聚落。
 
    客问:五大道是怎么开发的?

    主答:后来,此地被划为英租界。从1919年至1926年,在这七年间,英租界工部局利用疏浚海河的淤泥填垫洼地修建道路。具体方法是:首先用蒸气泵将洼地的污水排除,接着在洼地四周堆砌近2米高的围墙,然后把海河河道的淤泥通过管道吹送到周围筑有围墙的洼地,待水分蒸发后,地面已垫高,铺平夯实,则成可居之地了。不仅英租界,法、德、日、意等租界也采用此法充垫了大面积的洼地。据统计用于租界垫地的泥沙累积总量在1500万立方米以上。
 
    客问:五大道最初的路名是什么?

    主答:重庆道于1922年建成,当时叫爱丁堡道、剑桥道;1929年,大理道、睦南道、常德道、重庆道、成都道先后建成;当时自然也被命名为英国街名——大理道当时叫新加坡路,睦南道当时叫香港道,常德道当时叫科伦坡道,重庆道当时叫爱丁堡道,成都道当时叫伦敦路。

    客问:五大道的地名有何特点?

    主答:五大道地区的地名与天津老地名迥然有异,我总结了三个特点:
    一是独立宅邸很多,里巷数量较少,而名人名楼概以门牌为标识,不另命名,不设匾牌,不事声张。
    二是街巷通名以“里”为主,“胡同”之名在这里已销声匿迹。
    三是出现了“大楼”“别墅”“村”“坊”一类公寓庄园的通名,如:香港大楼、马场别墅、三友别墅、贤邻别墅、剑桥大楼、安乐村、大兴村、和善村、育文坊等。

    客人:谢谢谭教授的热情介绍。

    主人:抽空我们周日一起去五大道实地考察吧!中午请您和夫人到成都道苏易士西餐厅用餐。那儿的菜品正宗,吃过多次,感觉不错。下午先后去溥仪张园、文化街、三岔河口、意大利风情街、梁启超饮冰室和曹禺故居。晚上到翠亨村吃粤菜。如何?

    客人:十分感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