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开创修辞策略研究新领域教育 |
分类: 语言修辞研究 |
开创修辞策略研究新领域
——郑荣馨《语言交际艺术》读后
谭汝为
汉语修辞学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从平面到立体,由静态到动态的演变。修辞策略,就是动态修辞研究最重要的理论课题之一。修辞策略,其领域广阔,内容丰富,且富有市场前景,修辞学界理应进行深入研究。这是时代的呼唤,社会的需要,也是历史的重任。
修辞策略的动态性特别鲜明,无论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只要进入语言交际流程,我们就会关注语言环境诸要素的影响,注重听读者的制约和影响,才有可能深刻认识修辞策略的客观存在,从而揭示其功能价值和规律特征。因此,重视修辞策略的研究,就意味着开辟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课题,将对修辞全程的动态研究,大有推动之助益。
但令人遗憾的是,传统修辞学对修辞策略并不重视,也没有将修辞策略纳入其研究范围。近年来,一些以演讲、辩论、公关、谈判、口语交际等为研究对象的文章,开始对修辞策略进行关注和研究,这实在是可喜的现象。但惜其就事论事,只注重具体实用,却缺少理论高度和深度。另外,这些文章往往将修辞策略与修辞技巧和表现方法等混为一谈,对修辞策略缺乏科学的界定和深入的理论阐述。
最近,笔者认真拜读了好友郑荣馨先生的新著《语言交际艺术——修辞策略探索》(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33万字)。该书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在中国修辞学界创构了“修辞策略”全面而稳妥的理论体系,开创出修辞研究一个新领域。
该书分为十一章,分别对修辞策略的概念和研究意义、基本性质、基本类型、哲学透视、文化观照、心理基础、风格、生成要素、评价标准,以及教学修辞策略和修辞策略艺术,进行了系统而精当的阐释。
语言交际策略——修辞策略,是极为纷繁复杂的一个研究大课题。郑荣馨先生这部专著,不是零打碎敲,也并非感悟性地粗陈梗概,而着力于理论体系的整体创构。他以精深的理论造诣,把握住修辞策略诸要素的内在联系,进而揭示其基本规律特征,从而从整体上描述、解释、勾画出修辞策略的理论体系。
例如该书“第五章 修辞策略的文化观照”,下分三节:“第一节 文化的策略功能”,下含“生成功能”“设计功能”“调整功能”;“第二节 文化的策略规则”,下含“文化认同规则”“文化约束规则”“文化多元规则”;“第三节 文化的策略效应”,下含“调适效应”“相容效应”“品位效应”——形成内容充实,立论稳妥,形式均衡,提纲挈领的框架格局。从中可以窥见郑先生苦心孤诣创构修辞策略理论大厦之不懈追求。
郑荣馨先生不愧为汉语修辞理论的开拓者,他特别注重在与语言修辞实际紧密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他的修辞研究专著《语言表达效果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语言表现风格论》(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和《语言得体艺术》(书海出版社,2001)都体现出浓重的理论创新色彩。
另外,引人注目的是:郑先生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和方法,重视具体语言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在展开论述时,他善于紧密结合语言实际及具体条件,力求做到一般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例如“第三章 修辞策略的基本类型”的“第二节”,分别论述了“趋同策略”“趋异策略”和“保持策略”这三种类型。其中“趋同”与“趋异”在理论和操作两个层面都是截然相悖的,但在为顺利达到交际目的这个基本前提下,二者却相反相成,殊途同归,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一节论述就体现出作者运用辩证思维和方法,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郑先生善于借鉴修辞学理论研究新成果,立足于语言实践,其学术观点从材料中提炼而来,而不是抽象的理论演绎。在理论阐发时,他选用丰富而鲜活的语料,贴近现实生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郑先生的修辞学论著,紧密贴近现实生活,力求使修辞学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切实、有效的指导作用。该书在语料的搜集和选用上用力之勤,择取之严,都令人钦敬。因为它与一般的修辞学著作不同,在语料选用上基本不是文学作品,而是采集自现实生活的实例;而且皆为第一手语料,更觉难能可贵!
另外,郑先生是江苏省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鉴于教学语言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该书专设“教学修辞策略”一章,进行专门探讨,以发掘规律。例如“教学修辞策略”总结了鲜明的目的性、突出的控制性和强烈的互动性等三大特点和情感性策略、引导性策略、调控性策略和评价性策略等四种教学修辞策略类型。这一章,所引典型的教学实例近30个,对于教师整体把握教学修辞策略,以指导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语言艺术,将大有裨益。
全书最后一章,着重探讨、论析修辞策略的艺术。例如对毛泽东幽默的“姓名”修辞、王志精彩的质疑修辞、王小丫睿智的清纯修辞,以及劝说修辞、劝导修辞、智慧修辞、妙语巧对修辞、“废话”的妙用、话题修辞等的精彩阐析,既提供修辞策略具体运用的实例,又成为语言交际艺术的借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