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城市印象天津歇后语天津方言倍哏穷沤文化 |
分类: 天津地域文化 |
天津歇后语 与 天津方言
谭汝为
1.
哏儿他妈不给哏儿娶媳妇——哏儿急(极)了
哏儿他妈给哏儿买棺材——哏儿死了
北京土语叫“真逗”,天津方言说“倍哏”。
“哏”这个词总是和滑稽幽默联系在一起的。您看,对口相声表演有逗哏和捧哏,还有子母哏等等。口语中的“哏”一般要加儿化,读作“哏儿”。工具书解释:“哏,滑稽,有趣,指滑稽有趣的言语和动作。”
天津人说的“哏儿”,指的是和常情常理常态相悖的语言和行为。例如“二子他妈妈,快把大木盆拿出来啊!”“妈妈他拿咱家的褂子了!谁啊?逗你玩!”——天津人就说“哏儿!”
少年时听小伙伴说过这样的歇后语:
哏儿他妈不给哏儿娶媳妇——哏儿急(极)了”
哏儿他妈给哏儿买棺材——哏儿死了
天津人所说的“哏儿”,也包括对自身言行的调侃评价。例如,昨天,下雨路滑,二哥走路摔倒了,浑身上下成了泥猴,够狼狈的吧!可转天,他跟哥儿几个描述——“昨个下雨,地面滑,还真哏儿唉,我一个老头钻被窝,滑出有五尺多远!”
2.
莲蓬子不叫莲蓬子——藕豆(沤逗)
白罗卜扎眼儿——穷藕(沤)
“沤”这个词没有固定的字形。写成三点水的“沤”,普通话读为四声,就是把物品放在水里长时间浸泡的意思,如“沤麻”“沤粪”等。写成火字旁的“熰”,读为三声,指烧火时冒烟,天津人过去点煤球炉子,火苗子窜不上来,到熰了一屋子烟,熏得直流泪。无论水里浸泡“沤”,还是点炉子熰烟的“熰”,都指一个缓慢的较长的过程。
天津人所说的“沤”,其实是玩世不恭的处事态度的体现。譬如“今个儿我沤沤车间主任去!”其实他嘛事都没有,找主任谈话,云山雾罩,东拉西扯,漫无边际地提几个无端的问题,煞有介事地反映点儿鸡毛蒜皮的情况。这一“沤”就是两钟头。这种“沤”,并无恶意,并无既定目标,也无功利企图,只是玩世不恭地打发时间,拿人找乐,图个哈哈一笑而已。
“沤”属于一种特殊社交方式,其言语交际过程很有意思。“沤”,有三个前提,首先,自身性格开朗,善言谈调侃;其次,精力旺盛,有充足时间和悠闲心态;第三,知己知彼,谙熟对方的性情。
“沤”作为言语交际过程,双方都得是性情中人,否则话不投机,火冒三丈,破口大骂,挥之老拳,如何“沤”得下去?因此,被“沤”者,也得识趣、识逗,甚至接过话头,引君入瓮。你沤我逗,有来有往,这才热闹!所以“沤”,又叫“沤逗”,用天津歇后语来说,就是:
莲蓬子不叫莲蓬子——藕豆(沤逗)
对于这种世态,在天津可用民俗歇后语来表述,就是:
白罗卜扎眼儿——穷藕(沤)
“穷沤”的“穷”,就是“穷讲究”“穷折腾”“穷开心”的“穷”。这个“穷”。并不指生活贫困,而是副词,表示本不应这样做却还要这么做的意思。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