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八街麻花”得名考

(2007-10-22 06:21:54)
标签:

我记录

城市印象

美食/厨艺

天津地域文化

十八街

麻花

天津小吃

桂发祥

得名

分类: 天津地域文化


“十八街麻花”得名考


谭汝为

 



http://s3.sinaimg.cn/orignal/4b6668a1ea78ea7426c12


十八街麻花是与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齐名的“天津小吃三绝”之一。这种麻花的制作,历经反复探索而进行了创新,在白条和麻条中间夹一条含有桂花、闵姜、桃仁、瓜条等多种小料的酥馅,使炸出的麻花酥软香甜与众不同,创造出的什锦夹馅大麻花。其特点是香、酥、脆、甜,在干燥通风处放置数月不走味,不绵软、不变质。来天津旅游的国内外宾客,临走时都要带上几盒麻花,馈赠亲友。


http://s4.sinaimg.cn/orignal/4b6668a17ffe8379fd5c3
    “十八街麻花”正式的品名应是“桂发祥麻花”,其创始人为河北大城人范贵才、范贵林兄弟。1937年,范氏兄弟在河西区大沽南路,各开了一间门脸的麻花店——“贵发祥”和“贵发成”。1956年两店合并,取主要调料“桂花”之“桂”,取代原名“富贵”之“贵”,更名为“桂发祥麻花店”。解放初,东楼一带为六区十八街公所管辖,因麻花店铺座落于十八街公所的辖区,人们习称为“十八街麻花”。1983年,在谦德庄永安道成立了桂发祥麻花公司。

 http://s7.sinaimg.cn/orignal/4b6668a1cd5ca0f12b416


其实,“十八街”只是对“六区十八街公所”(天津解放初期,区政府派出的行政、公安联合的管理机构)的简称,在实际街巷中根本就没有这条街。就是说“十八街”,是一个“徒有其名并无其实”的地名。

 http://s14.sinaimg.cn/orignal/4b6668a15ad5ac101147d


在天津市河西区历史上,未曾有过以“十八街”为名的具体的一条街,但却有一条“十八号路”,就是今天的闽侯路。闽侯路北起绍兴道,中与宁波道、奉化道、琼州道相交,南至老师专(今师大大沽路校区)北围墙,长7321913年形成,德租界时称第十八号路(又名平行四号街)。1919年,收回租界,更名汉口路。1937年,日本侵略者侵占天津时,称十区十八号路。1945年,抗战胜利后以福建省县名——“闽侯”更为今名。

 

天津市区还有几个冠以“十八”的地名,例如南开区西市大街西段南侧有老地名“十八间房”,原为坑洼荒地,1948年有人在此建造住房18间,形成里巷,故以“十八间房”名之,后更名为居瑞里。红桥区青年路东段北侧也有老地名“十八间房”,1932年之前,此处只有房屋18间,故名,成巷后更名明德里。河北大街南段西侧有十八家东胡同,以及十八家前胡同与十八家后胡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