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知识/探索地名语言地名文化语音分析天津地名 |
分类: 地名文化 |
从语音角度 分析天津地名
谭汝为
1.地名特殊读音
因受方言影响,有不少天津地名存在着特殊的地方读音,如水阁大街、县阁、玉皇阁、铃铛阁、北阁、南阁等地名中的“阁”字,不读gě,而读gǎo。
再如“港”字,在天津新港、北大港等较大的地名,或香港路、香港大楼等借用地名里,“港”读为gǎng;而在双港、小港等较小的地名里,“港”读为jiǎng。再如北辰区宜兴埠的“埠”字,规范读音应为bù,天津人却习惯性的误读为fǔ;“东甡里”的“甡”字,应读为shēn, 天津人却习惯性读为 shēng。这是历史形成的状况,无法改变。〔1〕(P9)
2.地名多种读法
天津一些中间带“家”字的老地名,往往有两种或三种读法,比如田家庄、刘家庄,侯家台、姚家台,霍家嘴、梁家嘴等三字地名,第二种读法是:去掉中间的“家”,末尾加儿化,读为——田庄儿、刘庄儿,侯台儿、姚台儿,霍嘴儿、梁嘴儿等;第三种读法是:去掉中间的“家”,末尾加“子”,读为——田庄子、刘庄子,侯台子、姚台子,霍嘴子、梁嘴子等。
再如陈家沟、马家口、吴家窑、黄家花园、石家大院等地名,在读时应儿化,但不能去掉“家”字——陈家沟儿、马家口儿、吴家窑儿、黄家花园儿、石家大院儿等。有些地名可以去掉“家”字后,加儿化,例如佟家楼、唐家口、姜家井等也可读为——佟楼儿、唐口儿、姜井儿等。
3.地名读音变异
有些地名经过民间的口耳相传,会产生谐音变形,如红桥区梁家嘴,原是南运河的一个河湾,清朝康熙初年,这一带的漕运和商业都很发达。传说漕运船工彦、赵两姓人家始建窝棚落居于此,后形成村落,初名两家村。后因地傍河湾,状如嘴形,故改称两家嘴。后讹传为梁家嘴,这是天津方言口语发音迅捷顺畅之使然。
另如吴家窑,相传明永乐年间,有五户人家在此烧窑制砖,渐成村落,初名五家窑,后讹传为“吴家窑”。鲍公祠胡同建于明嘉靖年间,原名报功祠胡同(“报功祠”是为纪念明朝天津道毛恺所建),后讹传为“鲍公祠胡同”。北辰青光乡建于明永乐年间,原名青沽港,但因天津人习惯把“沽港”这两个字急读为一个音——“光”,于是青沽港就成了“青光”。西青南里八口位于赤龙河西岸,明朝初年南姓来此定居,因村东有河口,故村初名“南流口”。后因村边围一道篱笆墙,只留一个出口,村名遂俗称“南篱笆口”,后谐音演化为现名“南里八口”。
4.谐音地名
河北区狮子林大街西段原有里巷名施磨厂。清末此处原为粥场,俗称施馍场(就是向难民施舍馍馍的机构),后谐音讹为施磨厂。民初粥场关闭,施磨厂则演化为里巷名称了。1998年拆除建楼,现名嘉海花园。新华路中段有华卫里,这个“华卫”,其实是法国人华维的谐音汉译。1922年~1924年,法国人华维出资在此建房成巷,供法国领事馆人员居住。河北路南段有林东大楼,1919年建造,因座落在威灵顿路(今河北路)上,取“灵顿”谐音,命名为林东大楼。新华路北段有集翔里,始建于1882年,取“吉祥”谐音命名。西安道西段有义达里,1931年在此建造了12所房屋,十二个为“一打”,故取其谐音命名。马场道南段有繁秀里,1947年由天津海关建成,初名海关大院,1966年改名为“反修里”,1982以谐音改为繁秀里。
5.地名谐音改造
红桥西于庄原名西鱼庄;河西灰堆原名灰堤,土城原名“土塍(音chéng)围村”,贺家口原名河闸口;南开西湖村原名徐胡圈,河东娄庄子原名楼庄;西青王兰庄,原名王来庄;北辰喜逢台,原名栖凤台;宜兴埠初名渔家铺,后取吉庆有余之意改称余兴埠,最后定名为宜兴埠;西青梨园头,原名梨园坨;静海大瓦头原名大洼头,王二庄原名望儿庄等。
对原有的粗俗地名加以改造,是城市管理(包括地名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现代化的具体的体现,是城市居民文化素质和审美品位提高的标志,也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