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老地名 看 天津慈善文化

(2007-09-14 04:40:47)
标签:

人文/历史

地名文化

天津

老地名

慈善文化

分类: 天津地域文化
 

从老地名 天津慈善文化

 

谭汝为

 

 http://s1.sinaimg.cn/orignal/4b6668a102ad778066f20


天津是“五方杂处”的都市,又处在京畿门户的位置。有清一代,天津城市慈善事业很为发达,主要内容包括施粥、施水、施药、救火、救生、育婴、义塾、施棺、掩骨等。官方承办的为慈善机构,以地方士绅为主在民间成立的为慈善组织。救济对象涉及鳏寡孤独伤残等弱势群体。移民文化、军旅文化、码头文化,造就了天津人具有正义感,讲义气,扶弱济贫,打抱不平,乐善好施的豪爽性格。正如《续天津县志》所言,天津人“无论贫富,见义必为,饶有古遗风”。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能够解囊相助。

 

另外,明清两代天津的一些盐商豪富,笃信佛教,积德行善。盐商文化与宗教文化的融合促进了天津城市慈善事业的发展。为了求得社会安定,在大批灾民涌入津门之际,商贾士绅不惜捐出部分资财,以赈救灾民。他们热心于地方慈善救济事业的实质,还是天津俗语所言的“破财免灾”和树立威望。天津民间自发形成的救火会慈善所育婴堂等数量众多,这些慈善机构,都是地方士绅自发捐款并筹集经费创办的。从天津建城至1911年,在城市140多次的慈善和公益事业中,天津盐商参与捐资的达60多次。

 

水会”就是天津民间自发组成的义务消防组织,出现于清初,也称水局会所。至光绪初年,天津水会发展到45个大局、35个分局,共80处,遍布全市各个居住区。如河北于厂大街的天安会所胡同,红桥如意庵大街的庚济胡同、吕祖堂北侧场院街的同议会所胡同、复兴路南段的沼济会所胡同等,皆由民间救火组织天安会所、庚济会所、同议会所、沼济会所而派生。河北大街附近有挠钩会所大街,所谓“挠钩”,就是一种长柄的救火工具。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天津发生大瘟疫,丧亡者因家境贫寒无力装殓。绅商萧少棠创立了公善施材总社(专门施舍棺木的民间慈善团体)。在西老公所办公,除向穷人施舍棺材之外,兼及抬埋、恤嫠(抚恤救助遗孀)、种痘、施药等事宜。嗣后,对阵亡者、饿殍、杖法者也在施材抬埋之列。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公善施材总社在市内有分社23处,每年施材四五千具。经费概由董事会向开明绅商募集。

 

天津街巷名称中的广仁堂、育黎堂、育婴堂,以及栖流所、济生社、牛痘局等,都是旧时的慈善机构或慈善组织。西关掩骨会,负责葬埋无人收敛的尸体。今西营门大街掩骨会胡同,就是其旧址。河北大街附近有抬埋会大街、抬埋会前胡同后胡同。所谓抬埋会,就是专为鳏寡孤独者和贫困无靠的人家料理丧事的义务组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