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社会语言讲座语言社会变异 |
分类: 语言修辞研究 |
社会语言讲座(2)
语言的社会变异
我们说:人类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具有全民性;但这绝不等于社会成员在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时候,都是千篇一律、万人一面的。社会成员因其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的不同,使语言的运用出现种种变异,呈现各自不同的特点。例如,一个熟人打来的电话或写来的信,你就能判断对方是谁。这说明在语言的使用上,有其个人的特点。又如,北京女孩子常用“讨厌”表示厌恶的情感等。同样,一定社会集团的人在语言的表达方式上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人们常说的:这个人说话“满嘴官腔”,那个人参加工作多年了,还是“学生腔”等。一个人的讲话或写的文章,通过其遣词造句的运用,你就能判断出他(她)的文化程度。
三四十年前,区别知识分子和工农的一个标志,就是语言上的“文白”之分。知识分子讲话、写文章喜欢引经据典,爱用“因为”“所以”“尚且”“何况”之类的关联词,有时还用委婉的表达方法,因此,就被人们冠之为“文话”(文绉绉)。工农讲话喜欢直来直去,口头语比较多,用词比较生动,句子也相对简练,因而人们称之为“白话”(简单、明白)。这些语言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属于社会语言学上的“语言的社会变异”。
语言的社会变异既表现在说话人所属的社会集团,也表现在对所说事物的评价上。它主要是通过某些特定含义的词汇表达的。例如,我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所以对不同等级的人的死亡就有不同的叫法: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庶民死叫“死”,未成年人死了叫“殇”等。
语言的社会变异还可因使用场合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一个人在不同场合对不同对象说话往往有不同特点,如在庄严肃穆的悼念仪式上,在正式的外交谈判或贸易洽谈的场合,在欢庆节日的盛大宴会或晚会上,在一般的日常家庭生活中,各有适应不同场合的表达方式。这种变异主要表现在语言的风格方面。但是,不论是什么变异,它们都是社会的产物,都是全民语言的不同表现形式,因为它们所运用的语言材料(词汇)和(语法)结构规则都是全民共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