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纷纷任教授,殊为不妥!
从前,中国人讲究的是“学而优则仕”,学习成绩优秀,四书五经背得烂熟,一笔八股文写得四平八稳,就能鲤跃龙门,升官晋爵。能读好书,是否就能做好官,虽然是个疑问,但作为一定时期选拔官员的制度,或许有其合理性在,这里不予讨论。本文要说的是近来风起云涌的“仕而优则学”的现象。
这两年,衮衮诸公纷纷进驻高校,兼任起教授来,先有北京大学聘请徐光春、王晨、南振中、龙新民等四名高官为兼职教授,接着,广东省出台了政策,将实行“百名客座教授制度”,有一百名厅局长、处长被挑选担任省内各高校客座教授(见《南方周末》)。大学当局对这种现象也欣喜得很,兴高采烈地推波助澜。于是,官员兼任教授也就成了潮流。某一大学如果没有聘请到官员担任教授,就好比和尚庙里藏着尼姑一般没品。
在职官员能否兼任大学教授?回答应该是否定的。
不可否认,一个有政绩的官员,绝对有它的本事和能力。可是,人的本事和能力是多方面的,能做好官的不一定能教好书,正如书教得好的就一定能做好官。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一法通则万法通的情况,通常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字写得漂亮的不一定画也出色,篮球国手不一定能成为体操王子。自古就有学业有专攻的说法,通才毕竟是凤毛麟角。李煜词做得好,但皇帝就做得混蛋透顶;唐太宗能治理好国家,但没看到他留下什么像样的诗歌文章。要想让官员能在教授的岗位干出优秀的成绩来,是不现实的苛求。
退一步说,我们这些兼任教授的官员确实有他的惊天本事,既能做好官,又能教好书,也存在一个时间和精力的问题。一个官员,尤其是身居高位、日理万机的政要,每天等着他处理的政务千千万万,又有多少时间允许他登上讲台,口讲指画;埋头实验室,潜心科研?如果两方都想兼顾,最终是哪一方都顾不上,既耽误了本来应该作好的本职工作,又耽误了莘莘学子,何苦来哉?
聘请官员兼任教授,在学校当局来看,初衷或许不在官员能上多少课,做出多大的科研成就,而在利用高官员们权势和广泛的人脉资源,获得政策倾斜,多得到政府扶持,扩大学校知名度。但社会的资源是一定的,具有公共性,属于全社会,怎么能够利用权势私下瓜分?这种以权力为小集体谋利的做法,危害极大。这是向权力谄媚的表现。它无异于告诉人们,官才是最重要的,只要有了官,其他什么都是不重要的。大学是社会的风向标,学校如此乞求权力的庇佑,其它行业将纷纷效尤,从而毒化社会风气,有悖于科学、民主精神的建立,破坏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大学生日日浸染在这样的环境中,将何以成就国家栋梁?
当年,美国尼克松总统上台后,聘用哈佛大学教授基辛格担任国务卿,哈佛大学当局立即解聘了基辛格的教职。因为不这么做,就树立不起大学独立的人文精神,就妨害了学校的管理制度,就破坏了职员的敬业品质。哈佛的这一做法,值得我们的大学当局深思。
在中国,一些退休官员到大学做教授似乎正在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例如,最近退休之后的外长到北京大学做教授。我们要反思的问题是,LZX这样的官员,他们的学术水平足够到北京大学这样的亚洲一流大学做教授吗?如果不够,那中国的大学还是大学吗?
(作者:谢浮名 ;凯迪社区·猫眼看人
07-07-1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