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修辞汉语语汇汉语词语好用比喻 |
分类: 语言修辞研究 |
“修辞与汉语语汇系列”之一:
谭汝为
引
汉语是汉民族长期使用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汉语这个符号系统包括语音(物质外壳)、词汇(建筑材料)、语法(结构规则)、文字(书写符号)这几个要素。其中,最为活跃、最能体现语言文化特征的就是词汇。汉语具有极其丰富的语汇,它的形成、发展、搭配、组合乃至应用,都牢牢扎根于特定的汉文化环境之中,在结构方式和语义表达上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本讲座拟从修辞角度入手,从比喻、具象、骈偶、象征、夸饰、韵律等六个方面,对汉语语汇的特点分别进行描写和阐释。
汉语词语好用比喻
自然现象是人类共同的认知对象,不同的民族在面对某种事物而产生的联想,有时是大体相同的。例如:“雷鸣般的掌声”“迅雷不及掩耳”“顺水推舟”“水中捞月”等,在英语和其他语言中可能有类似的比喻说法。但这种具有大致相同性质的比喻,在语言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由于民俗文化的差异,不同民族运用的比喻往往呈现出明显的迥异。对于同一个事物,不同的民族会用不同的比喻材料来比方。
例如比喻事物大量涌现,汉语用“雨后春笋”,而俄语则用“雨后的蘑菇”;比喻事出有因,汉语用“无风不起浪”,而俄语则用“无风不生烟”;比喻在一个人失势或遭难时,许多人便趁势欺侮他,汉语俗语用“墙倒众人推,破鼓乱人捶”,而阿拉伯俗语则用“牛倒众人宰”;汉语俗语用“死猪不怕开水烫”,而阿拉伯俗语则用“死羊不怕剥皮痛”等等。
汉民俗在叙事、描写、形容、说理时喜欢借用比喻来增强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例如形容做起来不费力的事情,多用比喻的方法,如:“易如反掌”“如运诸掌”“举手之劳”“如汤泼雪”“如拾地芥”“探囊取物”“垂手而得”“唾手而得”“不费吹灰之力”等等。形容很熟悉的、很容易办的事情,用“轻车熟路”“驾轻就熟”;形容条件具备、时机成熟,事情很容易办成,用“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反之,由于违反了客观规律,方法不对头,就会导致徒劳无功,人们就会用“隔靴搔痒”“挑雪填井”“炊沙做饭”“画蛇添足”“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成语来形容,也是用比喻来说的。
汉语有一种比喻性的谚语,形成前后并列的两个句式。用来比喻的喻体句式和显示本意的本体句式前后对照呼应,达到形象化和哲理性的统一,通俗易懂,富有表现力。喻体居前,本体在后的谚语比较多见,例如:
岁寒知松柏,危难见人心
煮饭要放米,说话要讲理
蚂蝗怕烟屎,坏人怕揭底
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
真金不怕火炼,英雄不怕考验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继旧人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本体居前,喻体在后的谚语比较少见,例如:
人挪活,树挪死
人闲就得病,石闲就生苔
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
同人不同命,同伞不同柄
在汉语口语里,人们在褒贬评价某个人物的某种状况或言行时,一般说来,不乐意做道德或功利的直接评价,而习惯于使用比喻的方法,用人们熟悉的歇后语省略形式来进行曲折而生动的表示。例如:
竹篮打水(省略本意“一场空”)
狗拿耗子(省略本意“多管闲事”)
兔子尾巴(省略本意“长不了”)
小葱拌豆腐(省略本意“一清二白”)
泥菩萨过江(省略本意“自身难保”)
肉包子打狗(省略本意“一去不回头”)
王八吃秤砣(省略本意“铁了心了”)
夜猫子进宅(省略本意“没事儿不来”)
茶壶里煮饺子(省略本意“心理有数”)
黄鼠狼给鸡拜年(省略本意“没安好心”)
或者直接用比喻型的俗语,去进行生动的表达,例如:
杀鸡给猴看
活鱼摔死了卖
官盐当私盐卖
脱了裤子放屁
生米煮成熟饭
放着河水不洗船
鸡蛋里挑骨头
拉不出屎赖茅房
眼睛里不揉沙子
饿死的骆驼比马大
牵着不走,打着倒退
吃着碗里,看着锅里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煮熟了的鸭子飞了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这些比喻型的歇后语或俗语,具有口语性、幽默感和形象化的特点,广泛地运用于口头交谈之中,使用频率极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