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当代汉语社会应用汉语的地位 |
分类: 语言修辞研究 |
如何看待汉语的地位?
谭汝为
语言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发展思维、创造文明的工具,是人类用来交流思想,表达意思的工具,是人类传播、积累和交流文化的载体。语言是工具,但又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因为语言与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它记录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踪迹,成为延续历史与迎接未来的一条血脉,成为根植于民族灵魂之中、融化于血液之内的一种文化符号。汉语就突出地显示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
但目前汉语出现了“外热内冷”的现状,就是——当国外很多人热衷于学汉语的时候,国人对汉语的热情却很淡然——这引起学界一些有识之士的担忧。上个世纪70年代,台湾作家余光中就写下了《哀中文之式微》,感叹现代中国人母语能力的下降。其实,而今状况更糟,英语崇拜席卷神州,学习英语已“从娃娃抓起”,不少还在咿呀学语的孩子就已投身其中了。
武汉大学一位教授在学术演讲中,颇有感慨地说:“汉语现在在中国正在或者已经成为了一种弱势语言、一种第二阶级的语言了。”这引起在座的富有自由辩论精神的学子们一片哗然,纷纷以“语言是没有阶级性的”观点反驳。演讲者只用了一个反问句作为回答——“一个外国人晋职、升中学、上大学、考研究生、攻博,需要考我们汉语吗?”结果——全场寂然。
近日,上海落幕的第四届全球华人物理学家大会,聚集了500多名学界精英,尽管都是黄皮肤黑头发,但从论文汇编到会议网站,从演讲到提问,甚至会场门口的指南,全是英文。有位香港大学的博士很纳闷:为何论文汇编没有中文?有人申请用中文做报告,但受到拒绝。
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教授在这次大会上坚持以中文作报告,成为唯一“反潮流”者。丁教授的英语能力毋庸置疑,但他坚定地发出了母语的声音!丁肇中表达学术思想的同时,也表达了超越物理意义的一种文化情感,一种民族情结。他说:“汉语是我的母语。”当年,丁肇中先生在发表诺贝尔奖获奖演说时,英语远说得比汉语流利的他却坚持说汉语,因为在面对世界的场合,中国人要用母语讲话。丁肇中教授此举,令人尊敬。
华人在自己的祖国聚会,用什么语言交流?这根本就是一个毫无疑问的常识问题。组织者所谓“国际惯例”,如果不是故意蒙人,就是连起码的常识也不懂。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有六种,汉语乃是其中之一。倘说“国际惯例”,至少应该是包括汉语在内的六种工作语言同时使用。随着中国国力日渐增强,外国学汉语的人与日俱增,汉语成为世界强势语言的特征已经显现,我们为什么还要崇拜英语到走火入魔的地步?
中国在向国际化迈进,需要更多无障碍的对话世界。但很多在国外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就算把英语说得和英美人民一样顺溜,仍然难以获得真正的认同。交流绝非仅仅是语言层面上的寒暄,而是文化背景和国家实力的对话。向往沟通无限的国人,对中文应有更多的自尊与自爱,至少不能让中文在本土遭到拒绝。
国土神圣不可侵犯,因为那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地方;汉语神圣不可歧视,因为那是中华文化得以凝聚、传承、发展的精神家园。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维护语言的尊严,也就是维护民族的尊严。当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许多事情要与国际接轨,但体现民族传统、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汉语言文字,绝不在接轨之列。法、德等不少国家甚至拒绝在自己的文字中夹杂英文,而俄罗斯总统普京也签署命令,要求维护俄语的纯洁性。显然,语言文字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对此,我们应作一深省!法国都德《最后一课》告诉我们——灭绝一个民族最恶毒、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迫使该民族放弃自己的母语。
目前全世界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已超过2500万。2003年中国接收的外国留学生中,有6万人专门学习汉语;汉语水平考试2003年在35个国家的87个城市设立考点,已累计有33万外国人参加此项考试;许多国家都出现了学习汉语的热潮。韩国将在中学普遍开设汉语课;日本学习汉语的已有100多万人,开设汉语课的高中有400多所;法国已有100多所中学开设了汉语课,有8000多学生学习汉语。
此外,在世界各国中,过去学习汉语的多为学生,近年来学习汉语的商贸人士明显增多。
在美国——中文已成为仅次于西班牙语的第二大外语,中英双语教师日益吃香,高中设立了大学预修汉语课程及考试项目。美国也已经把汉语学习计划列入中学高级课程,2006年开始实施。
在德国——据德国汉语协会的统计,迄今为止,德国已有50所中学开设了初级汉语课程。1998年,德国各州文化部长会议达成共识,在中学会考中为汉语考试制定一部标准规定。美丽的汉字不仅仅是T恤衫上的图案、灯罩上的点缀,它更成为德国西部明斯特市一些中学生埋头读书的对象。
在韩国——学习中文的人数近40万人,每年都有2万人参加汉语水平考试,汉语正成为那里就业的一个香饽饽。
法国也有百余所大学开设了十多个中文专业,百余所中小学开设了中文课。
在泰国——各式各样的华文学校如雨后春笋,公立、私立大中小学争先恐后开设中文系或汉语课,学习汉语的人无论华裔还是其他族裔越来越多。泰国两大商业银行——曼谷银行与泰华农民银行先后开辟中文网页,泰人趋之若鹜,纷纷前往中国旅游观光,泰中经贸交流与合作日趋热络。目前,全球汉语热普遍升温,国际社会预言,21世纪汉语将成为新的强势语言,将成为超过英语、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语言之间密集的交流传播,是现代社会背景下的必然产物。外国人学汉语,中国人学外语是再平常不过的现象。但在此过程中,首先要弄明白学习的目的、手段与尺度。南怀瑾先生曾说,“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期记诵下来的东西,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在长大之后的学习、工作、待人接物中自然运用出来。”所以,请给孩子们学习母语多留一点时间。在他们的母语学习尚未入门时、在他们的心灵还没有被西方的理念占领之际,我们应该创造条件让他们尽力去学好那“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母语;我们还应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与认同感,加深他们的中国文化素养,这会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业中具有更丰富的创造及文化心灵。
汉语是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中、英、法、俄、西)之一,因此,在一切国际会议上,在一切正式的场合,中国的领导人、各级政府的代表都应理直气壮地用汉语讲话、演说。这是语言人权问题,使用母语的权利是应当收到尊重和保护的。李宇明司长说:“毁灭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犯了民族灭绝罪!”
重视英语无可厚非,因为英语在国际贸易和交往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掌握它会拓宽与外界接触的渠道。统计表明,全世界45个国家的官方语言是英语,世界1/3的人讲英语,75%的电视节目是英语,80%以上的科技信息用英文表达,几乎100%的软件源代码用英文写成。在很多国际秩序都由西方人制定的今天,学习英语已经由一个简单的语言问题,演变成一个国际秩序的规则问题,是语言的同化和隔离问题,与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密切相关。印度近年来在信息产业上异军突起,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印度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在国际交流方面基本没有障碍。
英语固然重要,但母语更为重要。不能因为学习外语而牺牲母语。语言不仅是一种表达工具,语言与民族的关系是唇齿相依、鱼水共存的关系。对于所有的中国人来说,我们的母语是民族精神的载体与表现形式,延续着五千年的文化命脉,是中华文化永远不可丢弃的精神家园。放弃母语其实意味着放弃自己的传统和历史,放弃自己赖以生存的文化基因。(满清入关后,满语的命运自生自灭!)
后一篇:为保老命 停笔休博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