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谭汝为
谭汝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6,532
  • 关注人气:20,51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雅俗兼具 的 天津文化

(2007-06-28 18:57:39)
标签:

感悟随笔

谈天说地

雅俗兼具

天津文化

水文化

码头文化

马三立

相声

幽默

分类: 天津地域文化

雅俗兼具 天津文化

谭汝为

 


 

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左右一个地域文化风貌的形成和发展,有四要素——自然环境、人的素质、社会经济和社会结构。四要素的相互冲击融合,就可以孕育出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


就自然环境来讲,天津是长期由河流淤积而形成的沿海平原,水是城市生命的原动力。“九河下梢”,濒临渤海,河海相连,贯穿天津的海河,将上游的北运河、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与渤海沟通起来。这种得天独厚的风土人情造就了天津的“水文化”。


“水文化”的流动性,催生了现代都市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多元性。天津从有村落开始,就借助与水密切相关的“鱼盐之利”缓慢发展。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后,天津又和黄河、长江水系相连,南粮北运促使天津成为中国北方河海交织的航运码头。


1404年设天津卫,1725年升天津州,后又改天津府。而天津居民多为移民,一是设卫后军队移民,以安徽籍为多;二是各地商贾小贩,冀、鲁、粤、浙人居多。1850年天津人口统计资料显示,土著仅占百分之二强。移民向来靠真本事吃饭,在码头生活,竞争尤其激烈,没有两下子很难立足。


码头文化的流动性,赋予天津人更多的开放性和兼容性;码头文化的竞争性,赋予天津人更多的危机意识和较强的求生意志;码头文化的多元特征,则赋予天津人更多的自由精神和适应能力。


总之,当现代机遇降临一座都市时,码头文化较传统封建文化,实现这种转换要容易得多。天津近代能很快跃升为中国现代都市排头兵,与原有历史积淀关系甚深。


19世纪80年代,洋务运动在天津兴起,并成全国中心。通过学习移植西方军工和民用工业,建立起现代军工厂、船坞、铁路、轮船、电报、电话、邮政、医院、洋学堂,特别是外贸迅速扩展,进一步与海内外沟通,为天津演进为现代化大都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那时,具有现代意识的各种人才和文化名流接踵而来。早期留美归来的90多名留美生,近一半驻足津门;严复1880年来天津后一住就是20年。天津产生了中国第一所大学,最早的几所现代医院和医学堂,最早的一批电报和电话,最早的邮票和邮局,最早的自来水公司,最早的公交电车等等。


20世纪头30年,天津工商业又进一步发展,解放路两旁林立的银行,左右着华北、东北乃至全国的经济命脉,被称为“东方华尔街”。那时,作为现代都市的天津,其文化特征体现在:


一、现代工商业群体逐步扩大,成为左右天津经济命脉的核心。天津商会等几十个代表工商业者经济和政治利益组织的涌现,不仅显示其强大实力,也为天津工商业进一步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二、具有现代意义的市民阶层涌现,为现代都市文化奠定根基。天津市民那种较强烈的竞争意识、较开放的生活理念、较自由的价值追求、较规范的社会交往,都直接推进了都市文化的现代水平。


三、现代知识群体的形成和壮大,提高了天津的文化水准和知名度,也为天津现代都市文化提供了源头活水。《大公报》《益世报》等成为报界热门,中国第一个篮球队首先出现在天津,由天津张伯苓最早提出申办奥运会。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天津现代都市文化的格局已经完全形成并为世人所公认。


如果说北京是精英文化,属京派;上海是商业文化,属于海派;而天津则是市民文化、通俗文化,属“津派”。市民文化并不比主流文化低贱,也并非与主流文化对抗,而往往是主流文化的“泛化”。精英文化不能与通俗文化这个基础绝缘。精英文化要想在老百姓心中生根发芽,必须经过亚文化的过滤、筛选和整合。


相声之所以在北京诞生,却在天津成长,除天津观众热情好客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天津有容乃大,海纳百川的胸怀。天津作为移民城市文化的多元性,决定了天津观众可以接受不同地域、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艺术形式,不论山西梆子还是河北梆子,不论豫剧还是越剧,只要好就行,在这里就被认可。


  俗文化中有一个难以割舍的情结,就是幽默。幽默诙谐,体现天津人待人接物一种化解意识,敢于拿自己找乐,善于把人生严肃课题游戏化、谐趣化!天津地处九河下梢,码头遗风,生存竞争激烈。想在天津养家活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化解生活的压力,只能自己找乐儿。高高兴兴,乐乐呵呵,不说不笑不热闹,说说笑笑度时光。


每座城市都能列举几个本土大腕,天津的文化大腕是梁启超、李叔同、曹禺、孙犁。但梁启超是广东新会人,李叔同红在外地,曹禺大半生致力北京人艺,孙犁荷花淀派属河北省。四大家只留给天津一半。


天津卫毫无争议、最大的“腕”,就是相声大师——马三立。天津人热爱相声,真懂相声,器重相声,天津是培养相声名家和观众的摇篮。从去年11月中旬开博,我先后结识天津卫10多位博友,如廉律师、西山大、刘彤、老穆草堂、老唐法眼、天马唯一、张继伟、欢乐使者、睡不醒、小妹格格、风和日丽等(不谦虚地说:包括本人在内),无一不是相声行家、相声铁杆爱好者。如果老几位聚会凑到一块,甭特意准备,给您说上几段,绝对没问题。您读咱天津人的博客,会感到谙熟生活、通晓人情、灵魂透亮、幽默诙谐、大度辩证的气息扑面而来,和天津哥们(包括姐们)交流,一见如故,一往情深,一点就透,一廉如水——这无不渗透着马三立式幽默灵性的多年熏陶!


马三立的相声扎根于津门,除贴近生活之外,还有天津地域文化的深厚背景。天津人热爱生活,谈吐幽默,善于用笑声来调剂生活,有声、有色、有情、有义、有乐、有料。马三立便是天津地域文化的一个优秀代表和象征。


愈有地域性,也就愈有全国性。譬如相声顶梁柱马季、侯耀文相继逝世。新浪博客推荐杨紫茳先生的文章《谁是当今相声界的扛旗人?》,指出:“马志明先生论辈分是侯宝林大师师兄弟,论艺术功底深厚,不温不火,说学逗唱样样俱佳。作品《地理图》《论拳》《纠纷》《卖五器》《学曲艺》《白事会》《文章会》等都脍炙人口。不管是唱,学唱,贯口,身段,节奏把握等都可以说面面俱到。我们总感觉相声已经没人了,其实呢,我一直认为处世比较低调的马志明先生的水平,在整个相声历史上仍然可以是站在最高端。”笔者认为,此言诚不虚也!


在相当长的时间,军人是天津高度集中的最大群体,而土著人处于散居状态。每个居民点的人数都不会超过军人的人数。由于兵源来自同一地区,土著人又处于散居状态,使得天津卫里的母语语音保留下来。因此,天津是一座移民城市,数量很多的天津人,他们的先辈是军人,或军人近属。长期的军旅生活,形成天津地域的起源文化。军旅文化具有难以磨损的硬性和持久性,豪爽直率、爱憎分明、疾恶如仇、见义勇为,富有吃亏精神和牺牲情怀,这是天津人的基本文化素质。


由于接触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天津人的处世哲学独具一格。通常情况下,奉行君子动口不动手的政策,练就了天津人机敏幽默的“卫嘴子”。和气生财,吃亏是福,能人背后有能人,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仇人多堵墙。市井文化折射平民意识,表象的玩世不恭与油滑,是反抗意识的消极表现。天津人的这种处世策略,固然有消极的一面,但也不妨说是老谋深算,是地域人群成熟的表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