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谭老师谈诗”第31讲:奇妙的嵌数诗歌

(2007-06-14 06:24:49)
标签:

诗歌讲座

诗歌

修辞

嵌数

阅读与鉴赏

分类: 语言修辞研究
 

“谭老师谈诗”第31讲:

奇妙的嵌数诗歌

谭汝为

 


    嵌数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方法,其特点是把从“一”至“十”,乃至“百”、“千”、“万”等数字巧妙地镶嵌入每句诗中。嵌数可分为顺嵌、逆嵌和环嵌三种。

一、顺嵌数法

   所谓顺嵌是将数字从小至大依次嵌入诗句中,如元代无名氏写的散曲《红绣鞋》:

    一两句别人闲话,三四日不把门踏。五六日不来呵在谁家?七八遍买龟儿卦。久(谐音“九”)以后见他么,十分的憔悴煞!

    这首小曲以女子口吻写爱情的波折。全曲六句依次嵌入数字,语言俚俗,情意率真,文势晓畅,体现出典型的民歌风格。

    当代著名漫画家华君武先生在八十年代发表漫画《红楼菜肴》,其配诗也是嵌数的妙用:

    拣石头一块,割原作两章,举版本三两,摘脂评四行,外加空空癞头五个,西山芹菜六双,文火烧至七成,法兰盘上高翻它八趟,高脚杯里倾些儿酒(谐音“九”)浆,即可烹成,十全十美红楼佳肴香。

    语调诙谐,讽刺犀利,批评了学术研究上的不正之风。因其嵌数巧妙灵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逆嵌数法

    逆数是将数字从大至小依次嵌入诗中。如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第一回,有一首倒嵌数的韵文:

    十分俄然黑雾,九宵云里星移。八方商旅,回店解卸行装;七星北斗,现天光高垂半侧。绿(谐音“六”)杨影里,缆扁舟在红蓼滩头;五远光中,竞赶牛羊入圈。四方明亮,耀千里乾坤;三市夜横凉气。两两夫妻归宝帐,一轮皎月照军州。

    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六回,也有一首倒嵌数的七言诗:

    十里长亭无客走,九重天上现星辰。八河船只皆收港,七千州县尽关门。六官五府回官宰,四海三江罢钓纶。两座楼头钟鼓响,一轮明月满乾坤。

    两首诗都将从“十”至“一”的数字依次安排在诗句中。妙用铺陈手法,分别描摹出一幅夜阑人静、万籁俱寂的月夜图,异曲同工,皆为佳作。

三、环嵌数法

    先用顺嵌,再用逆嵌,使数字从小到大,然后从大到小,次第安排,就形成了环嵌法。如元人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三折有《十二月》《尧民歌》二曲,就是环嵌的典范之作:

    元来是一枕南柯梦里,和二三子文翰相如。他访四科习五常典礼,能六艺有七步才识。凭八韵赋纵横大笔,九天上得遂风雷。想十年身到凤凰池,和九卿相八元辅劝金杯。他那七言诗六合里少人及,端的个五福全四气备占伦魁。震三月春雷,双亲行先报喜,都为这一纸登科记。

    传说西汉卓文君曾给司马相如写过一首嵌数爱情诗:

    一别之后,两地相思,只说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处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番想,千番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诉不尽,百无聊赖十倚栏。九重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火样红,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下一世啊,郎呀郎,巴不得你为女来我为男!

    这首托名为卓文君的诗,从“一”镶至“万”,又由“万”嵌到“一”,成为环嵌体诗歌的登峰造极之作。今人陈有才的《盼儿归》写得也很精彩:

    一梦醒来泪如麻,两只眼哭肿有核桃大。三十三年朝朝暮暮盼儿归,四季里哪管冬春并秋夏。五心烦燥,六神不安,七窍生火,八孔冒烟;吾儿归来吧,吾儿归来吧!归来看望九十挂零的老妈妈,掏心窝给你句实(谐音“十”)情话:九九归一还是叶落树底下。巴(谐音“八”)不得东西半屏山,齐(谐音“七”)并为一个大陆(谐音“六”)架。五湖四海三江水,两岸共庆一统天下。吾儿归来吧,吾儿归来吧!临(谐音“零”)死娘也眼睁铜锣大!

    这首诗先从“一”到“十”,依次雁列;然后又从“十”到“一”,逐序递减;最后以“零”作结。巧用环嵌法,具有流走变化之妙。诗以老妈妈口吻写,前半部分写思子之意,后半部分抒盼归之情。真擎炽烈之情拨动着读者心弦,道出了两岸儿女盼求统一的共同心声!

    在诗作中,嵌数往往与排比、层递、谐音等手法相融相生,只要用得恰切巧妙,就可获得很好的修辞效果。在诗人匠心独运地将数字“排兵布阵”后,这些单调呆板的数字及其排列顺序就成为构成情趣美与修辞美的重要因素。另外,由于有规则的次第嵌数,使诗意上递下接,易读易诵,如行云流水,贯通顺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