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宫保鸡丁、酆都鬼城 和 杜拾遗
(2007-06-12 22:54:00)
标签:
流俗词源
宫保鸡丁
酆都鬼城
杜拾遗
|
分类:
词义探幽
|
宫保鸡丁、酆都鬼城 和 杜拾遗
谭汝为
所谓流俗词源,就是有些在民间口耳相传的词语,人们在搞不清它的真正意义时,往往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分析解说,这样就产生了流俗词源。高名凯、石安石在《语言学概论》中指出:
人们根据语音的相似,既不考虑语音的历史发展,也不考虑词义的演变过程,而去牵强附会地推测词源,就形成了所谓俗词源。例如‘西王母’本来是一个国家的名称,但是人们顾名思义,认为它是一个女神,并且为她编了很多神话故事。俗词源对语言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对词的原来意义的误解,常常导致改变词的语音形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推移,许多词语的内部形式所依赖的社会因素已经变得鲜为人知。譬如有一道著名的川菜名叫“宫保鸡丁”,用鸡脯切丁为主料,配以花生、辣椒炒制而成。因清代四川总督丁宝祯而得名。丁宝祯曾受封为太子太保,太子为东宫,因此人们尊称丁宝祯为“丁宫宝”。丁府在宴请宾客时常上“炒鸡丁”这道菜,鲜香细嫩,辣中兼有甜酸味,深受宾客赞誉,传名为“宫保鸡丁”。现在的饭店菜谱上写的、人们口头上说的,多把这道菜叫做“宫爆鸡丁”。因为一般人认为:这是宫廷菜,又是经爆炒而成的。
再如四川酆都县(今属重庆市)城东北隅有一座平都山,相传汉代阴长生、王方平两人曾先后在这里修道成仙,白日飞升。后当地人修建“阴王庙”奉祀这两位仙人。所谓“阴王”者,阴长生、王方平之合称也;就和“李杜”“元白”“韩柳”等两人合称相同;但民俗习惯使人乐于按照自己的理解并发挥想象去诠释事物的名称。老百姓就把“阴王”误解并讹传为“阴间之王”,即“冥王”、“阎王”。这座“阴王庙”便成了“阎罗天子祠”,酆都也就成了“阴曹地府”。误会加附会,于是,关于“酆都鬼城”的民俗传说就接连产生,并形成系列了。
江苏某地有一座羽林将军庙,民间搞不懂什么“羽林”“御林”之类,老百姓顺口把它说成“雨淋庙”,于是这座庙就不盖房顶,任凭雨水淋浸这座神像。
山西有地名“丹朱岭”,传说丹朱是远古帝王尧的儿子,曾受封于此地。当地百姓在丹朱岭为“丹朱”祀神设庙,“凿一猪形,以丹涂之”,就是塑造一头抹上红色的猪,摆设在神案上供人奉祀。
民间把伍员(即“伍子胥”)和杜甫(即“杜拾遗”)合建一庙供奉——伍子胥塑像的脸上长着五髭须,最令人发笑的是诗人杜甫的塑像,因其官名“拾遗”被民俗讹变为“杜十姨”,而被塑绘成女像。——大唐诗圣杜甫莫名其妙地成了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子胥的侍妾。这类令人啼笑皆非的“因声起意”式的谬诠误释,实在多不可数。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