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谭老师谈诗”第23讲:没有喻词的明喻句式

(2007-06-06 06:49:28)
标签:

诗歌讲座

修辞

比喻

没有喻词

明喻句式

阅读

鉴赏

分类: 文学品评

“谭老师谈诗”第23讲:

没有喻词的明喻句式

谭汝为


    明喻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比喻形式,其特点是由本体(被比喻的对象)、喻体(用来比喻的事物)和喻句(“如”“似”“像”等)三部分组成。在古典诗歌中明喻句甚为多见,如:
             本   体      比 喻 词    喻 
    韩  愈    山             如       碧玉簪
    柳宗元    海畔尖山       似       剑 

    这种比喻十分明显,兹不赘述。另有一种明喻句式,只出现本体和喻体,而省略了比喻词。这种比喻句式虽属特殊,但并不少见,其句式特点如下表:

            本    体    比喻词     喻   
    李白    古来万事         东 流 水
    杜甫    波漂菰米         沉 云 黑

    这种比喻形式前人很少提及,但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常会遇到,应细心分辨。请看:
    (1)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2)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
    (3)世事如今腊酒浓,交情自古春云薄。(苏轼《和欧阳少师寄赵太师次韵》)
    (4)旧恨春江流不尽,新恨云山千叠。(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5)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辛弃疾《沁园春》)
    以上各例句都省略了两个比喻词。例(1)应为“浮云[荡荡]如游子意,落日[迟迟]如故人情”。例(2)应为“风吹古木[声]如晴天雨,月照平沙[色]如夏夜霜”。例(3)应为“如今世事浓如酒,自古交情薄如云”。例(4)应为“旧恨[缠绵]如春江流不尽,新恨[怵目]如云山千叠”。例(5)应为“正惊湍直下,如跳珠倒溅;小桥横截,如缺月初弓”。
    这种没有喻词的比喻句,虽为明喻,但因省略了喻词,所以比较隐曲,读者往往不易把握。如辛弃疾有一首《念奴娇》词,是送给好友赵晋臣的,前两句是:
    看公风骨,似长松磊落多生奇节。
    世上儿曹都蓄缩,冻芋旁秋瓞。
    第一句“看公风骨似长松……”是普通的明喻,显而易见;第二句也是明喻,但较难辩明。“世上儿曹都蓄缩”,言世上都是猥琐、懈怠,无所事事之徒;“冻芋旁堆秋瓞”,言堆在墙角的冻芋、秋瓜等物。前句言人,后句言物,似不相及,但用“没有喻词的明喻句式”来解说,则顺理成章。这是用冻芋、秋瓜来比况那些置国家危亡于不顾的浑浑噩噩、苟且偷安之辈。
    再如贺铸词《青玉案》的结尾: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指出:“盖以三者比愁之多也”。第一句发出设问,后三句以博喻作答:闲愁如“一川烟草,”无边无际;如“满城风絮”,纷乱飞扬;又如“梅子黄时雨”,无休无止。既是对眼前江南景物传神的描绘,又妙用博喻来比况内心愁苦之阔、之乱、之长。研读此类诗句,切不可粗疏大意,而应注意从前后文的逻辑关系上,从语言环境和意念关系上去细心辨析。
    有些更为复杂的句式,除了应辨明其是否为“没有喻词的明喻句式”外,还应确实搞清其本体、喻体间的关系。如:
    (6)鸭头新绿水,雁齿小红桥。(白居易《新春江次》)
    (7)日月笼中鸟,乾坤水上萍。(杜甫《衡州送李大夫赴广州》)
    例(6)不可机械解为“鸭头如新绿水,雁齿如小红桥”,因为诗是描写新春江上景致,所以本体应为“新绿水”、 “小红桥”,而“鸭头”、 “雁齿”却是喻体。例(7)如呆板地解为“日月如笼中鸟,乾坤如水上萍”则捍格不通了。这一联诗历来解说不一,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卷三十六注曰:
    其句盖言:“我身于日月之下,如笼中之鸟,局而不伸;于天地之中,如水上之萍,泛而无定。”非谓言:“以日月为笼而我为鸟,以天地为水而我为萍也。”
    这一联比喻较为特殊,处于本体位置的“日月”“天地”不过是句子的状语,而本体“我”却被略去。“九家注”所载之言甚当,可供参考。
这种无喻词的明喻句,在描摹音乐形象的古诗中,更为多见,请看:
   幽音变调忽飘洒,( )长风吹林雨堕瓦。
    ( )迸泉飒飒飞木末,( )野鹿呦呦走堂下。

                         (李颀《听董大弹胡笳》)
   第一第二弦索索,( )秋风拂松疏韵落;
    第三第四弦泠泠,( )夜鹤忆子笼中鸣。

                         (白居易《五弦弹》)
   嘈嘈叨叨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水下滩。

                         (白居易《琵琶行》)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李贺《李凭箜篌引》)
    这类描写音乐形象的诗篇,多用比喻,甚至连用多种喻体来比况音乐的美妙动听,由于字数和格律的限制,其中的喻词多被省略去。

本文为节省篇幅,将被省略的喻词处用( )表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