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末代状元刘春霖及墨宝(照片)
谭汝为
光绪三十年(1904),延续千年的科举进行了最后一次会试,来自直隶省肃宁县的举子刘春霖状元及第。转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因此,刘春霖成为中国末代状元。
科举制度兴起于隋唐,历代不衰,清代沿袭明代考试办法,设文科和武科,每三年一次。参加文科考试的文人,必须通过“乡试”、“会试”,才能取得参加‘殿试”资格。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录取后为“进士”。进士分为三甲(等),一甲三名,头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1904年7月,清廷照例举行殿试,主考大臣经认真筛选,把入选的试卷按名次排列,呈请慈禧太后“钦定”。

据坊间流传:谢幕科举考试的最后一道审批程序,颇具搞笑意味:当慈禧太后翻开呈上10份试卷中列为头名的考卷,字迹流利,颇喜。但一看落款“广东朱汝珍”,就眉头紧蹙:首先“朱”为前朝皇帝之姓,“珍”字令她想起珍妃,便面有愠色;加上朱汝珍是广东人,更使慈禧不悦。什么长毛洪秀全,维新党魁康梁,还有那个反清叛逆孙中山,全他妈是蛮夷广东人。于是,老娘们儿将朱汝珍的试卷随手扔一边去了。
翻开署名“直隶肃宁刘春霖”试卷,工笔小楷整洁俊秀,“春霖”之名含春风化雨、甘霖普降之意,且“直隶”地处京畿,“肃宁”象征肃静安宁,堪为吉兆,大喜!于是,老娘们儿朱笔圈定,名列榜首。结果,刘春霖成头名状元,而朱汝珍只好屈居其后了。
传说,会试头名本为谭延闿(后曾任国民政府主席),由于当时谭嗣同之缘故,“谭”姓犯忌。主考官们商议,殿试时如把谭延闿报上,只能遭慈禧怪罪。于是在呈报慈禧御览审批的10张考卷中,就没把谭延闿列入。参加考试的贡士还有汤化龙、蒲殿俊、王揖唐、沈钧儒等名流。最后确定殿试前三名:状元刘春霖、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
末代状元刘春霖(1872—1942)字润琴,号石筼,出生于直隶肃宁县北石宝村。其父为本分农民,后到保定府衙当差。1903年刘春霖兄弟曾一同参加殿试,结果刘春堂考入进士,春霖却意外落榜。科举取士一般为三年一科,由于次年适逢慈禧太后70大寿,所以特加甲辰科,并称之为甲辰恩科。这年7月4日刘春霖再度参加殿试,获一甲一名,得中状元。1907年被选派赴日本东京政法大学留学,1909年完成学业返国。刘春霖后半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天津度过的。
1914年,袁世凯将刘春霖请进总统府,任总统内史。每天为袁编录一篇历代皇帝的言行录,以供其赏读。1927年后,刘春霖辞职赋闲,终日以诗书自娱。1933年黄河泛滥成灾,许多灾民无家可归。刘春霖同段绳武等知名人士发起组织河北移民协会,刘任理事。
1934年农历三月,满洲国傀儡政府总理郑孝胥以重金特邀刘春霖前往,遭严正拒绝。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汉奸王揖唐,利用与刘春霖同科进士的关系,多次派人以利禄相诱,都被严词拒绝。王揖唐带重礼拜见,刘春霖当即愤怒地将一杯茶泼在地上,厉声说:“我决不能依附外国人!”王揖唐只得悻悻而归。刘春霖怒斥汉奸,不做亡国奴的爱国义举,一时被人争相传颂。1942年1月18日,刘春霖因心脏病突发与世长辞,享年71岁。刘春霖在天津的住宅(李公祠大街48号)被民间尊称“状元楼”。

刘春霖善书法,汇众家之长,形成独特书写风格。据说他的楷体为慈禧太后所喜爱,点划精到,清秀挺拔,亦深受世人推崇。数年前,青海西宁李先生到大通县庙沟乡采货,在一老农家中意外发现刘春霖墨迹,几经周折,终于以高价买回。这两条七言对联是他中年成熟之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堪称墨宝。此联单体纵145厘米,横37厘米,上联:“长江绕郭知鱼美”,下联:“好竹连山觉笋香”。上联题款:“光绪乙巳五月”,下联署名刘春霖,并盖两枚印章,一枚楷体“刘春霖印”,另一枚篆书“润笔翰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