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天津城市文化天津街巷历史地名 |
分类: 天津地域文化 |
风云沧桑话街名(上)
——天津历史地名谈略
天津,不仅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也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天津市共有各类地名4万左右,其中城市街巷名约占40%,而这些街名,随着历史的演变,也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从它们的变化中,人们可以领略到天津历史的风云际会、沧桑巨变。
谭汝为,天津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对天津地名颇有研究。为此,记者就天津的一些街名由来采访了他。
老胡同风情万种
天津大街小巷以“胡同”做通名的,约占街巷地名总数的60%以上。凡用“胡同”做通名的里巷,一般都比较狭窄,人口稠密,两侧多为平房。狭小的叫耳朵眼胡同,弯曲的叫九道弯胡同,有棵大树,叫大树胡同……
天津的胡同绝不仅仅是城市交通脉络和平民百姓生活的场所,更是津沽历史文化演变的重要舞台,记载着近代历史风貌,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有诗云:斜阳草树,寻常巷陌,说的就是洋溢着民俗风情的大小胡同。
谭汝为诠释:
天津还有一个很有名的胡同,叫“耳朵眼胡同”,位于北马路与北门外大街交汇处附近,南起北马路,北至估衣街,向西可拐入北门外大街。“耳朵眼胡同”长仅 200米,宽不足2米。传说乾隆南巡驻跸天津期间,曾经微服逛街,路经这条狭小曲折的小巷时,笑着对侍从说:“这就是耳朵眼儿啊!”于是后人就把“耳朵眼”作为胡同名了。“耳朵眼胡同”闻名遐迩,是因为胡同口那间“耳朵眼炸糕店”的影响所致。清光绪年间,制作炸糕沿街叫卖的小贩刘万春在北门外大街租了8 尺见方的小屋,挂起“刘记炸糕店”的招牌,后又更名为“增盛成炸糕店”,远近顾客慕名前来品尝。天津老百姓不愿意规规矩矩地称呼“增盛成”这样枯燥的店名,而是习惯用“耳朵眼儿”这个形象风趣的胡同名去取代,久而久之,“耳朵眼”这个民俗绰号不胫而走。先是以里巷名为店名,后又因店铺兴而地名盛,真是“店荣巷贵”、“一荣俱荣”。
地名与唐王东征
背景:天津地名里经常蕴含着一些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例如与唐太宗李世民东征有关的地名就为数不少,河西区的“挂甲寺”和蓟县、宝坻区的一些地名就和李世民有关联。
谭汝为诠释:
又民间传说,蓟县“擂鼓台”是李世民东征时筑台擂鼓点将之处,宝坻区一个叫“歇马台”的村落,说是李世民东征时在此地高台歇马。
(未完,见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