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谭汝为
谭汝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5,312
  • 关注人气:20,51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人名构成的天津老地名

(2007-04-05 06:57:15)
标签:

天津

城市文化

人名

老地名

多元化

分类: 地名文化

http://s11.sinaimg.cn/orignal/4b6668a17599d673d2cca

以人名构成的天津老地名

谭汝为

由名人的姓名(包括姓氏、名字、尊称、官名、职衔等)构成的天津老地名很为多见,像“中山路”“中山公园”“张自忠路”等;但真正显示天津地方特色的却是“聂公桥”“严翰林胡同”“邵公庄”“李纯祠堂”“渤海大楼”“起士林”等地名。

南开区八里台“聂公桥”,是直隶提督聂士成1900年抗击入侵的八国联军而殉职之处。

红桥区文昌宫大街附近的“严翰林胡同”,1924年建,因曾任清末翰林院编修、南开大学的创办者、著名教育家严修(字范孙)住宅在此而得名。

红桥区“邵公庄”的“邵公”,传说是清初一位邵姓太监,他受到皇帝的赏赐,在此跑马圈地,故名“邵公庄”。

南开区白堤路“李纯祠堂”是两江总督李纯于1913年,在北京购得明朝大宦官刘瑾旧宅,拆运抵达天津,于1923年建成家祠,俗称“李纯祠堂”。

和平路“渤海大楼”,1933年由德国洋行买办高星桥投资兴建,建成后由其子高渤海经营管理,故名渤海大楼。

解放北路“利华大楼”,1936年由瑞士籍犹太人李亚溥独资兴建,以其名的译音定名。

小白楼著名西餐馆“起士林”,1911年建,由德国人起士林开办,故名。

名人效应在里巷命名上也有典型体现,例如:

河北区李公祠大街旧时有一座“状元楼”,是清朝末科状元刘春霖所建宅第。

城里二道街有“解元里”,所谓“解元”,即旧时科举乡试第一名得主。该里巷原名“裤裆胡同”,鄙俗无聊,住户对此很无奈。清光绪元年(1875),在巷内居住的张彭龄参加科举考试获得乡试第一,街坊四邻十分高兴,在巷口树立一座牌坊,上书“解元里”三个大字。于是,胡同更名获得成功!

南马路中段北侧有“林公馆胡同”,清光绪年间建房成巷,因在直隶总督衙门当差的候补道林葆恒居于此而得名。

普通人的姓名成为街巷名的在天津地名中也不少见,例如:

西门里的“周永顺胡同”,周是卖吊炉烧饼的;

西南角的“张志尧胡同”,张是教书的穷秀才;

至于河北大街的“粉汤刘胡同”、“银罐王胡同”,鼓楼附近的“孙阴阳胡同”,南马路附近的“帽刘胡同”“茶房刘胡同”“茶叶王胡同”等地名,其命名的主角不过都是平民百姓。

另如红桥区闸桥南路南段东侧的“王春田胡同”,芥园道北侧的“王老保胡同”,北马路西段北侧的“王木作胡同”,三官庙大街西段附近的“王子乔胡同”,大丰路北段东侧的“张克明胡同”,河北区十字街北段的“赵锡九胡同”,西马路北段西侧的“肖鹤舫胡同”“肖巨川胡同”等,南开区西南角的“张志尧胡同”“周永顺胡同”等,很明显也是以人名命名的地名。

在下尝言“街名是城市凝固的自传”。从“以人名构成的天津老地名”这个似乎微不足道的社会现实中,我们却可窥见天津城市文化——雅俗相安、南北交融、中西合璧、传统与现代交会——多元而开放的特点。

古语曰“见微知著”“一叶知秋”“窥斑见豹”者,思之信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