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代特务锦衣卫,遗踪赖以地名存——话说天津锦衣卫桥

(2007-03-31 10:26:31)
标签:

历史遗踪

谈天说地

天津地名

锦衣卫桥

焦菊隐

分类: 天津地域文化

http://s6.sinaimg.cn/orignal/4b6668a149a6a8ce182c5

明代特务锦衣卫,遗踪赖以地名存

——话说天津锦衣卫桥

                             谭汝为

在下研究地名文化时尝言:“街名是城市凝固的自传。”就是说:后人依据老街名,可循声蹑迹,溯流探求历史之本原也!本文试解剖一只小麻雀,从老天津一座桥名谈起——

河北区南部有一条锦衣卫桥大街,北起金钟河路,南至小关大街,长640,宽6。明代锦衣卫指挥使衙门就设于此地。清乾隆十一年 (1746),在金钟河上建了一座木桥,名锦衣卫桥,附近临河村落亦以锦衣卫桥村命名。清咸丰年间建成街道,以桥得名。1954年与大叠道、韦驮庙相接, 统称锦衣卫桥大街。两侧多为简陋平房住宅,1998年这条路随平房改造而被拆除。

锦衣卫是明代官署名,与东厂西厂齐名,合称厂卫,共为明代三大特务机构。初为皇宫禁卫军,掌直驾侍卫。明成祖夺取皇位,欲以威慑群臣,命锦衣卫掌管巡察缉捕,为皇帝之耳目与爪牙,权力日重,擅作威福,用刑残酷,为祸甚烈。明代特务机关可分三部分:一驻于京师,二派驻各地,三临时向外差遣。三部分中以分驻各地的人数为多,各省及重镇几乎都设锦衣卫派驻分支机构,其任务就是侦察监督各地官吏军民人等。

明永乐十五年(1417),在 迁都北京之前,明成祖从锦衣卫中抽调部分精锐开赴天津,在原天津三卫指挥衙门前设立锦衣卫指挥使衙门(所在地即今锦衣卫桥大街附近),以监察京津地区军民动态。

建于清乾隆年间的锦衣卫桥,为横跨金钟河的一座木桥,当时这里是津门风景区之一,有清诗为证――

1、青帘斜挂杏林边,垂柳荫中系钓船;

记取锦衣桥畔路,澹烟疏雨暮青天。

2、郊原雨足麦油油,长夏江村只是秋;

何处垂杨堪系柳,锦衣桥畔酒家楼。

两诗都写到了锦衣卫桥畔的垂柳、酒家,自然风光与人文环境都是清新而朴实的。

民国时期,这座古老的木桥被改造为铁桥。1953年兴修水利时该桥被拆除。

  清朝中叶以后,屡有名人望族在锦衣卫桥附近居住。清咸丰顾命八大臣之一的焦佑瀛,在政坛失利后返回故里,在锦衣卫桥村隐居养老。著名戏剧家、教育家,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总导演焦菊隐(19051975)就是其后人。焦菊隐导演的话剧有《龙须沟》、《茶馆》、《蔡文姬》、《关汉卿》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