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之名,内里的学问忒大了!
谭汝为
汉族人,尤其是知识界人士,乐于使用典故词语命名,借以表达情操志向和思想追求,这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一种典型的体现。寥寥二字之名,却具“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之美。人们一旦弄清了名字用典的真正含义,就会充分领略它所蕴藏着的无穷之意。另外,以典命名的概括性极强,可谓“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例如:
创造社早期诗人王独清,其名出自楚辞《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独清”之名令人深思遐想。

著名诗人贺敬之,其名出自《诗经·大雅·敬之》:“敬之,敬之,天维显思。”意为:“戒慎啊,戒慎啊!天道是昭彰显赫的。”以“敬之”为名,含有自箴自戒之意。
唐朝大书法家孙过庭,其名出自《论语》:“常独立,鲤趋而过庭。”是说孔子教训儿子孔鲤的事;后以“过庭”为典,指受教于父亲。
国画大师刘海粟之名出自苏轼《前赤壁赋》“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表达出开阔的胸襟和谦虚的品德。这些名字都具有简约含蓄之美。
有些人名的巧妙用典并不是取名者苦思冥想地酝酿出来的,而是“妙手偶得之”。例如: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原名仲揆。1902年,他十四岁时离开家乡湖北黄冈,到省城武昌报考官办高等小学堂。由于心情紧张,在填写报名单时,误在姓名栏内填上了年龄“十四”二字。他急中生智,把“十”改为“李”;可是,“李四”的名字又太俗了。正犹豫为难时,他抬头看见大厅横匾上写着“光被四表”四个大字;于是,就在“李四”后边加上一个“光”字。“光被四表”出自《尚书·尧典》,赞颂尧的德行高尚,美名远扬。“四光”之名寓有光照四方,四处光明之意。这个偶然的命名,却成为人名用典的一段佳话。
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聂耳,原名守信。1930年,十八岁的聂守信在上海一家歌舞团任小提琴师。因为他对乐音的听感灵敏,加上姓氏由三个“耳”字组成,同时们都亲昵地称他为“耳多”。后来,他以“聂耳”为笔名,说:“四个耳字加在一起,不是像一门大炮吗?”聂守信在为自己取笔名时,可能并没有想到“聂耳”之名还是一个古老的典故。《山海经·海外北经》载:“聂耳之国,在无肠国东,使两文虎,为人两手聂其耳,悬居海水中。”郭璞注释说,“聂耳”国人的耳朵很长,每当行走时,就用双手把耳朵摄(聂)住,故以“聂耳”为国名。作为音乐家的名字,“聂耳”这个典故是十分有趣的。
应指出,我们现在分析的以典故词语命名的人名,其中某些名字的主人可能不真正了解这个典故词语的内涵,甚至对自己的名字是典故词语也不知晓。另外,一个人的名字多半是由长辈为他取的,其名不一定表示本人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长辈在为新生儿取名时,只是力求表达一种美好的祝福罢了。
说到底,名字不过是一个人的代号,指称(Signifier)与被指称者(Signified)两者之间不过是一种任择(arbitrary)的关系。就是说,人名同实际的人生历程并不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联。比如历史上的杨国忠、李辅国、魏忠贤、王精卫,名字含意何等美好!但他们本人却是祸国殃民的奸臣贼子。旧社会一些名叫“财顺”、“满仓”、“有福”的人,却饿死在逃荒的路上;名叫“聪颖”、“俊杰”、“茂才”的人,可能他们的智商还不如普通人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