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语言修辞研究 |
所谓“礼俗”就是礼仪习俗,“礼仪语”就是在社交礼节中形成的礼貌词语模式。中国经历过长期的宗法制度,加上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产生出一整套人事条理和道德规范,制约着人们在礼俗交往中的语言运用,并逐渐形成礼俗词语体系。
礼俗词语又可分为对别人的“敬誉语”和对自己的“谦恭语”两大类。
一、对人多用敬誉语
4、劝慰语——往往寓有安慰和祈祝两层含义。例如“大器晚成”、“大智若愚”、“否极泰来”、“自有公论”、“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等。
5、唁慰语——对友人家的丧事或不幸进行吊唁安慰,例如:友人父母亡故,用“大故遽遭”;师长逝世,用“山颓木坏”;悼祭文人,用“玉楼赴召”;悼人丧子,用“西河之痛”;悼人丧女,用“蕙折兰摧”;悼祭年青女子,用“香销玉殒”等等。
6、恭维语——表示恭敬和景仰。例如:“久仰大名”、“大名鼎鼎”、“遐迩闻名”、“雄才大略”、“才华横溢”、“实至名归”、“学富五车”、“著作等身”、“林下风致”、“品学兼优”、“一表人才”、“风度翩翩”等等。其中含有某种夸张的成分。
二、对己宜用谦恭语
谦恭语也是礼俗语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
1、自谦语——如“才疏学浅”、“学养不足”、“孤陋寡闻”、“人微言轻”、“望尘莫及”、“自维谫陋”等。
2、致歉语——如“抱歉良深”、“深感歉疚”、“敬希鉴谅”等。
3、谢绝语——如“力不从心”、“有心无力”、“无能为力”、“爱莫能助”等。
另外,馈赠朋友礼品时,宜用“千里鹅毛”、“聊表寸心”、“不成敬意”、“惟请笑纳”。
对自己方面要用谦称,如:“拙著”、“拙见”、“寒舍”、“后学”;同样的内容,用于对方则用尊称,如:“大著”、“高见”、“尊府”、“先生”等等。
应指出:上述传统礼俗词语中,可能包含着某些落后的、不合时宜的成分;但是,其主流意识确实反映了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礼信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对此,应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发扬光大。在词语选择上,如果我们注重对称谓语、委婉语、礼俗语的正确使用;那么,对于促进和谐社会,树立“尊敬师长、团结同志、敬老慈幼、和睦邻里”的文明风尚,都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