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天津地域文化姓氏品牌阐释 |
分类: 天津地域文化 |
“泥人张”“风筝魏”
——天津姓氏品牌阐释
谭汝为
以创始者姓名作为商号品牌的称谓,一般命名格式是“姓名(绰号)+品名”,如“王致和臭豆腐”“潘高寿中成药”“王麻子菜刀”“李宁运动服”等。但天津人在称呼某一工艺世家时,却是品名在前,姓氏置后,形成“品名+姓氏”的命名格式,如“泥人张”“风筝魏”“刻砖马”“花活刘”“鸡毛刘”等。再如遐迩闻名的津门小吃——“果仁张”“崩豆张”等,也属此类。这种命名格式,在外地也有,但比较少见,如北京的“全素刘”“烤肉季”等;但在天津却为数众多,显示出天津在传统命名形式上的一个特色,值得探讨。
不仅名门望族,就是平头百姓的俗名亦可用此法称谓,如老地名中,红桥区河北大街有“茶房刘胡同”,河东区王庄子大街有“倒霉刘胡同”,前者职业地位低微,后者为戏謔性的绰号。可见这种命名格式雅俗杂陈,褒贬皆可,很为随意。
这种命名格式在津门(尤其在红桥区)老胡同的命名中,确有不少典型的例证,如河北大街的“粉汤刘胡同”“银房刘胡同”,张家大门街的“茶叶王胡同”,闸桥南路北段的“鸡鸭李胡同”,小新街附近的“银罐王胡同”,复兴路南段的“口袋班胡同”,故物场大街附近的“血料王胡同”,南头窑大街的“粉子刘胡同”,还有南马路附近的“帽刘胡同”等。这类巷名突出了居于此处某家店铺作坊的特点,比单纯的姓氏地名更富于形象感,利于记忆,便于区别。
读者诸君可做一对比:口语中的“宅门刘”“牌坊李”之于“刘家胡同”“李家胡同”“煎饼李”“帽子王”之于“李家煎饼”“王记帽子”,前者音节简捷,吐字干脆,读来顺口,听着悦耳。这种命名格式适应了天津民俗直爽泼辣的性格特征,顺应了天津方言发音简明迅捷特点,故而人们乐于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