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泥人张”“风筝魏”——天津姓氏品牌阐释

(2007-08-27 14:30:01)
标签:

天津地域文化

姓氏品牌

阐释

分类: 天津地域文化

“泥人张”“风筝魏”


——天津姓氏品牌阐释


谭汝为

 



以创始者姓名作为商号品牌的称谓,一般命名格式是“姓名(绰号)+品名”,如“王致和臭豆腐”“潘高寿中成药”“王麻子菜刀”“李宁运动服”等。但天津人在称呼某一工艺世家时,却是品名在前,姓氏置后,形成“品名+姓氏”的命名格式,如“泥人张”“风筝魏”“刻砖马”“花活刘”“鸡毛刘”等。再如遐迩闻名的津门小吃——“果仁张”“崩豆张”等,也属此类。这种命名格式,在外地也有,但比较少见,如北京的“全素刘”“烤肉季”等;但在天津却为数众多,显示出天津在传统命名形式上的一个特色,值得探讨。


    天津人对名门望族的称谓亦如此,清末民间广为流传的《天津地理买卖杂字》云:“天津卫,有富家,估衣街上好繁华。财势大,数卞家,东韩西穆也数他。振德黄,益德王,益照临家长源杨。……”当年民众称呼所谓“天津八大家”时,或突出其经营字号,如“天成韩家”“振德黄家”“益德王家”“长源杨家”等,抑或简称为“天成韩”“振德黄”“益德王”“长源杨”等;或突出其家居特点,如“乡祠卞家”“鼓楼东姚家”等。清末民初乃至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许多政客、名人迁居天津,在购买私人住房时往往用家族堂号,却不用本人姓名,亦为“堂号+姓氏”的命名格式,例如“树德堂袁”(袁世凯)、“大德堂黎”(黎元洪)、“宝墨堂徐”(徐世昌)、“明德堂宋”(宋哲元)等。


 清代在“北大关”等稅关代清廷收税,是令人艳羡的“美差”,天津人称之为“大关差事”,如著名的“大关丁家”,口语则简称“大关丁”。文史专 家李世瑜先生在《当年梁家嘴》一文中,就列举了梁家嘴历史上颇有名望的四个家族,一是“外国赵”(留美博士、曾任北洋大学校长的赵天麟家族);二是“永盛李”(经营永盛竹号的李家);三是“天兴李”(经营天兴木材厂的李家);四是“玻璃宋”(开设文祥涌等四家玻璃铺的宋家)。


不仅名门望族,就是平头百姓的俗名亦可用此法称谓,如老地名中,红桥区河北大街有“茶房刘胡同”,河东区王庄子大街有“倒霉刘胡同”,前者职业地位低微,后者为戏謔性的绰号。可见这种命名格式雅俗杂陈,褒贬皆可,很为随意。


这种命名格式在津门(尤其在红桥区)老胡同的命名中,确有不少典型的例证,如河北大街的“粉汤刘胡同”“银房刘胡同”,张家大门街的“茶叶王胡同”,闸桥南路北段的“鸡鸭李胡同”,小新街附近的“银罐王胡同”,复兴路南段的“口袋班胡同”,故物场大街附近的“血料王胡同”,南头窑大街的“粉子刘胡同”,还有南马路附近的“帽刘胡同”等。这类巷名突出了居于此处某家店铺作坊的特点,比单纯的姓氏地名更富于形象感,利于记忆,便于区别。


读者诸君可做一对比:口语中的“宅门刘”“牌坊李”之于“刘家胡同”“李家胡同”“煎饼李”“帽子王”之于“李家煎饼”“王记帽子”,前者音节简捷,吐字干脆,读来顺口,听着悦耳。这种命名格式适应了天津民俗直爽泼辣的性格特征,顺应了天津方言发音简明迅捷特点,故而人们乐于采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