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谈天说地澳门文化标志大三巴牌坊天主教葡萄牙 |
分类: 诗文与杂感 |
谭汝为
日前收到澳门朋友的电子邮件,夜里就梦见在大三巴牌坊与友人相聚的场景。我曾两次去澳门出席学术活动,也写过一些澳门题材的游记散文之类。不久前,一位学生曾提出“大三巴”这个地名的语源问题,就是为什么以“大三巴”为名?下面对以“大三巴”为标志的澳门文化进行简要介绍,不仅仅局限于取义得名的分析。
澳门大三巴牌坊是澳门的象征,也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结晶。澳门地名中既有“亚马打利比卢大马路”“罗理基博士大马路”等洋名,也有“渔翁街”“沙栏仔街”等土名。提到“牌坊”,再加上“大三巴”之名,明显地呈现出浓郁的汉民俗文化色彩,实际上这扇牌坊却是天主教圣保禄教堂遭受火灾后保存的前壁遗迹,而“大三巴”之名是“圣保禄”这个教堂名称具有澳门民间特色的音译。圣保禄教堂历史悠久,它由一位意大利籍神父设计,由中日两国能工巧匠精心施工,从1602年奠基,直至1637年竣工。教堂先后三次遭受火灾,屡焚屡建。1835年1月26日黄昏,强台风袭击澳门,圣保禄教堂失火,火乘风势,焚烧了两个多小时,整幢教堂几乎变成一片焦土,但教堂的前壁却似有神助,奇迹般地保存下来,并屹立了170多年,成为澳门驰名中外的一大景观。
大三巴牌坊位于澳门半岛中部偏西的繁华商业区,它的右上方是圣玫瑰堂后山中央大炮台所在地。这一带是澳门这座城市的心脏地区,也是葡萄牙人在澳门最早的落脚点。教堂前有宽敞的广场和上百层长长的石级,两侧斜坡草坪和欧式街灯点染出浓郁的异国情调。这个带有斜坡和石级的大型广场经常用来举办户外庆祝活动,澳门音乐节的歌舞节目、澳门回归时澳门少年合唱团演唱《七子之歌》等,都是在这个广场上演出的。


在大三巴牌坊附近还有不少中国传统的民间庙宇,供奉着各路神抵仙侣,如包公庙(供奉包拯)、南山庙(供奉钟馗)、医灵庙(供奉张天师)、吕祖仙院(供奉吕洞宾)、济公殿、哪吒庙、石敢当行台(供奉姜太公)等,可谓五花八门。在澳门地区,天主教与基督教各行其是,佛教、道教与伊斯兰教相安并存,妈祖信仰与各类民俗崇拜互不相扰,充分体现出华洋宗教和平共处,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特点。饱经沧桑的大三巴牌坊正是这种多元文化相融相生的典型象征物,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人前来观瞻采风。
前一篇:新新乐府:民工苦
后一篇:天津“小白楼”的历史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