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国品机】诸葛亮为什么六出祁山?

(2012-07-02 08:19:38)
标签:

诸葛亮

六出祁山

沉没代价

人性

心理

分类: 三国品机

 

【三国品机】诸葛亮为什么六出祁山?

  不甘心过去所付出的代价,结果反而把现在和未来继续“浪费”在那上头。


  《三国演义》从第91回〈伐中原武侯上表〉到第104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说的是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的经过,篇幅远超过有名的赤壁之战。从战略及成效来说,诸葛亮如此劳师动众实非明智之举,当他准备第六次北伐时,谯周以天现不祥之兆反对,但诸葛亮仍坚持“复统全师,再出祁山,誓竭力尽心,剿灭汉贼,恢复中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这样的义无反顾,最后还在五丈原赔上自家性命,固然可以说是在彰显他的忠心赤胆、不负所托、百折不回、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英雄形象,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也可以说诸葛亮因为自己所说的“五出祁山,未得寸土”,而陷入了“沉没代价的迷思”中。


  很多人在考虑事情及自己未来的人生时,虽然知道某件事情看起来已经没有什么未来性,但因为自己过去在这方面付出了很多心血、时间和金钱,因为不想白白浪费,不愿割舍,不甘心就这样付诸东流,而把自己的现在和更多的未来继续耗在这上头,结果越陷越深,难以自拔,到最后只能以一败涂地或自我毁灭收场。


  经济学家将此称为“沉没代价的迷思”。说它是一种“迷思”,因为不管你过去花了多少心血、时间和金钱,都再也追不回来了,它们是“已经沉没的代价”;不管你要不要继续下去,对你目前所拥有的心血、时间和金钱都没有影响。但研究显示,很多人却都以“沉没的代价”来决定自己下一步的行动,结果就可能蒙受更大的损失。


  诸葛亮“五出祁山”,不仅“未得寸土”,而且损兵折将、耗费资源、消磨光阴,虽然明知前景黯淡,而且有人反对,但他还是要继续“六出祁山”,不甘心过去的努力付诸东流。我们有理由相信,就是这种“沉没代价的迷思”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走上了自我毁灭之路。。


  有些事需要百折不回,但有些事则需要回头是岸。我们应该认清的是:不论过去付出多少时间和金钱,它们都已沉没。想要跳出“沉没代价的迷思”,就必须不管过去,而单纯以未来所需付出的代价和所可能得到的利益来考虑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