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纲要】古典文学的新诠释 ――从红楼梦到聊斋志
(2009-12-07 10:10:19)
标签:
红楼梦白蛇传三国演义薛丁山征西笔记小说文化 |
分类: 演讲访谈 |
古典文学的新诠释 ――从红楼梦到聊斋志异 王溢嘉
本文是我在台湾彰化师大国文研究所,中央大学、东海大学、东华大学中文系,各高中、国中国文科老师研习会演讲之纲要。
新诠释:以文学之外的知识体系来解读作品背后可能的心理与文化讯息。
目的:赋予古典文学新义,丰富它们的内涵。
壹、《红楼梦》
主题:对林黛玉爱情的另一种理解
爱情、疾病与死亡的三位一体:塑造美丽与哀愁故事的传统手法。
一、疾病做为爱情的隐喻
1.爱情力量的假面演出
肺结核的爱情力量:一种热情,但却属於内在闷烧的热情,有压抑的成分。
林黛玉病情的时好时坏代表了她心中「热情的波涛起伏」。
2.象徵一种「偏离正常的爱」或「有病的爱」(a diseased love)(S.Sontag)
林黛玉爱情的病态成分:
自虐式的爱:「爱情,你是一把刀子,我拿来刺入自己的心中。」(卡夫卡)
二、死亡做为爱情的隐喻:
古典浪漫爱的两个要件:
1.欲望的不得消耗
2.当事者必须死亡
林黛玉对贾宝玉的爱情属与古典浪漫爱,而且有自虐的倾向。
三、小说家的想像与小说结构问题
1.《红楼梦》的真实与想像:
2.心理学的理解:
小说要深刻感人,需要符合或彰显某些心理的、思维的结构。
四、疾病的选择与疾病美学
小说家最喜欢让主角得的病:1.肺结核;2.血癌(白血病)。
痢疾(上吐下泻,常跑厕所)、肝癌(因腹水而腹胀如鼓)等,都将使爱情失色。
贰、《白蛇传》
主题:白素贞的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
一、从文学进化论的角度
中国女蛇精故事的演变分为三期:1.原貌期,2.蜕变期,3.情化期。
「一个可怕的妖怪吃人的故事……竟能逐渐转变成一篇美丽的『报恩的兽』系的神仙故事,真是谁也料不到的」(赵景森)
生物进化论与文学进化论: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文竞人择,适者出头」
汉族的心灵生态
1.普遍的:包容、接纳与圆满(大团圆)的渴求
蛇图腾→龙图腾 恐怖的蛇妖→情深意重、惹人怜爱的完美女性
2.特殊时空的:美化白素贞的版本多出现在干、嘉年间
汉族集体心灵生态於彼时发生转变,由嫌恶、排斥满清异族,转为包容、接纳、赞美。
二、从分析心理学的角度
荣格(C.G.Jung):男人潜意识中的异性心象称为「内我」(anima)。
白素贞做为许仙或一般男性「内我」的考察:
1.生物性内我
勾起他最深邃的情欲本能,身不由己地想与之结合的女性形象。
2.社会性内我
能弥补他人格中的不足,帮助他完成社会功能的女性形象。
3.原型性内我
神秘、诡异、深奥难测、具有魔力又有点阴森的原始女性意象。
三、从性别论述的角度
「水淹金山寺」与「永镇雷峰塔」的隐喻
水——女性本质的象徵(女人是水做的)
塔——男性力量的象徵(精神分析)
新意涵:一个女性抗争,而被男性镇服的故事。
为何而对抗?
人间情爱←→社会秩序
白素贞为了要回夫君←→法海为难白素贞乃因人妖有别
参、《三国演义》
主题:再造历史与人物的文化情结
两个诸葛亮:塑造历史的孔明(三国志)与文化塑造的孔明(三国演义)
一、历史的孔明
1.法家的信仰者与实践者
2.谨慎乃至拘谨的人格
二、文化的孔明
1.有浓厚的道家色彩
2.从容、潇洒、的人格样貌
三、为什么受人传颂的是扭曲历史的「文化孔明」?
唯有透过历史与人物的「再造」,一个民族集体潜意识中的某些「原型」才有显影的机会。
1.《三国演义》里的孔明→汉文化「军师原型」的显影。
此一「军师原型」一再重复出现於历代的开国演义小说里,如姜子牙(周)、张良(西汉)、徐茂公(唐)、刘伯温(明)。
2.一个更大的文化结构:「主公」与「军师」的二元结构
四、「军师原型」所透露的另一个文化讯息
《三国演义》的神化孔明,暗示孔明天纵英明,他的军师能力不必靠经验来成长;不必藉磨练就能超人一等。
此乃「本质先於存在」意识型态的投影(所有的经验、战事都只是在彰显他高人一等的军师本质)→「真人而后有真知」。
「本质先於存在」的哲学观属於右倾意识型态,它倾向於保守、顺应。(S.Tomkins)
喜欢「本质先於存在」、「真人而后有真知」的文化,容易造成文化的停滞与闭塞。
肆、笔记小说
主题:中国为什么多女鬼故事?
中国典型的女鬼故事型态:
一、传统解读
男人色欲幻想的外射,意淫一番,然后加上个道德尾巴。
二、更深入的剖析
1.特殊感官知觉经验与灵异传奇
尼采:「梦是所有灵魂信仰的起源」
2.梦遗(夜间遗精)与女鬼故事的比较
霍尔(S.Hall)对男人梦遗前所做色情梦的研究:
梦中的陌生女子→来路不明的女鬼
梦遗→与女鬼交欢后,精液淋漓,身体日渐羸弱
3.「补」的观念
《列异传、谈生》:女鬼与书生好和三年,腰部以上都已长肉,腰部以下仍是枯骨。
《夜谈随录、周瑜庙枯骨》:女鬼枯骨的眼眶里已长肉。
《阅微草堂笔记》:「女鬼恒欲与人狎,摄其精也。」
反映《易经?系辞上传》:「精气为物」的观念——男人的精液可以「肉白骨」。
4.「冥婚」习俗的文学化
到阳间来引诱书生的女鬼多为「未嫁夭亡」的女子,且系出名门。(牡丹灯笼)
冥婚习俗的起源与功能
以此来重新理解女鬼故事:
〈牡丹灯笼〉里的符丽卿,〈周瑜庙枯骨〉里的曹秋霞:均被父母弃棺於庙中,不闻不问,她 们自行到阳间找男人,可说是在此一文化理念下「女鬼的自力救济」。
一些旁证的故事:
《右台仙馆笔记、屋内女子》 《右台仙馆笔记、男鬼求嗣》
三、一个「比较鬼学」的问题
西方典型的鬼故事:
男吸血鬼透过性的接触,去吸一个美丽女人的血,以维持死后生命。
中国典型的鬼故事:
美丽的女鬼透过性的接触,来吸一个男人的精液,以维持死后生命。
中西各在呼应其传统
伍、结语
以上是个人以「西学为用」,尝试来理解「中学」这个「体」,纯属野人献曝。无非是想为古典文学争取更多的现代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