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搜鬼】漂泊的灵魂 〈叶生〉中的离魂
(2009-02-03 09:10:37)
标签:
聊斋文化心理灵魂 |
分类: 聊斋搜鬼 |
漂泊的灵魂 〈叶生〉中的离魂 王溢嘉
同心倩女,至离枕上之魂;千里良朋,犹识梦中之路。禅宗要“向这里悟得真底”,我们不妨“向这里探个真相”。
聊斋卷一〈叶生〉一文说,淮阳叶生文章词赋,冠绝当时,但困于闱场,屡试屡仆。邑令丁公赏其才学,使就官署为文书,时赐钱谷恤其家。复值科试,叶生依然铩羽,懊丧而归,愧负知己,竟形销骨立,一病不起,公怜而慰之。后,丁公以忤上解任,函致叶生,望其与之东归。叶生于病榻持书啜泣,请公先行。逾数日,门者忽通叶生至,公喜,乃束装请其俱行。抵里,命子师事生,夙夜与俱。叶生以生平所拟举业,悉录授读,闱中七题,并无脱漏,公之子遂高中亚魁。公以生久客,劝令归省,叶生忽惨然不乐,公亦不忍强之。后生与公子入都,公子又捷南宫,逾岁,生入北闱,竟领乡荐。公子劝曰﹕“先生奋迹云霄,锦还为快”,叶生亦喜,择吉就道,至家见门房萧条,意甚悲恻,其妻见之竟骇走,生凄然曰﹕“我今贵矣,三四年不见,何遂顿不相识?”妻遥谓曰﹕“君死已久,何复言贵?所以久掩君柩者,以家贫子幼耳。”生闻,怃然惆怅,逡巡入室,见灵柩,扑地而灭,妻惊视之,衣冠履俱如蜕委,大恸,抱衣悲哭。
卷七〈牛成章〉一文跟这个故事有几分类似之处,说的都是一个人不知自己已死,其魂与身份仍到他处生活了数年,最后在见到自己的棺木后,始怃然惆怅,扑地而灭的离奇故事。蒲松龄说﹕“魂从知己,竟忘死耶?闻者疑之,余深信焉。同心倩女,至离枕上之魂,千里良朋,犹识梦中之路。”其中“同心倩女,至离枕上之魂”指的应该是《太平广记》中的〈离魂记〉。
〈离魂记〉说唐朝张镒有女名倩娘,端妍绝伦,镒有甥王宙,聪悟美容。镒尝云以女妻之,及长,宙与倩娘常感想于寤寐。后镒忽以女字他人,倩娘抑郁,宙亦悲恨,乃托词赴京,舟行泊江郭,倩娘忽至舟,乃俱遁蜀,居五年,生两子,始同归宁,宙先诣镒谢罪,镒大惊,以倩娘病在闰中,数年未起也。倩娘后至,室中病女出迎,两女翕然合为一体。
这类故事在中国显然还有很多变型〈明清笔记小说里也有类似的故事〉,它和鬼故事不同,叶生和倩女不仅没有一点鬼气,而且不知道自己已经离魂,在别处还有一个僵卧的病体或尸体。光是这点,就比鬼来得更玄奇,连禅宗都对这个问题插上一脚,《无门关》里就有一则〈倩女离魂〉的公案﹕五祖〈法禅师〉问僧曰﹕“倩女离魂,那个是真底?”无门曰﹕“若向这里悟得真底,便知出壳入壳如宿旅舍,其或未然,切莫乱走,蓦然地水火风一散,如落汤螃蟹,七手八脚,那时莫言不道。”笔者缺乏参透惮机的慧心,无法“向这里悟得真底”,倒是想“向这里探个真相”。
西洋也有离魂的故事,但都很短,其中最有名的是一个叫沙姬〈E.Sagee〉的女教师,她在1840年代中期任职于利佛尼亚的一所女子学校,学生们经常在校内的两个不同地方看到她,譬如“一个沙姬”在讲台上用粉笔写字,“另一个沙姬”却在操场上行走。因为很多人目睹,“沙姬离魂”的怪事很快传开来,学校当局对此倒是不以为杵,但学生家长知道后,纷纷将女儿转到别的学校去,最后,校方不得不忍痛将她解聘。沙姬莫可奈何地对着热爱她的学生痛哭,她觉得这不是她的错,她并不知道自己还有“另一个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欧文〈R.D.Owen〉曾调查过这个事件,他说这是他所知“最真实的离魂事件”。
这种故事是越短越单纯就越不会露出破绽,也越能引起科学家探求真相的兴趣〈美国有数个研究单位都曾做过“灵魂出窍”的实验〉。也许以目前人类的知识尚无法对灵魂与肉体的终极关系“悟得真底”,笔者大胆假设,中国民间过去可能也出现过类似“沙姬离魂”的事件,但因一再地口耳相传、渲染附会,越传越离谱,而使一个值得探究的“科学事件”变成匪夷所思的“文学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