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文化 |
分类: 文化解碼 |
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因怀恨刘邦宠爱的妃子戚姬企图夺嫡,在刘邦死后,强迫戚姬的儿子喝下致命的毒酒后,仍难消心头之恨,又下令砍断戚姬的四肢、挖掉双眼、凿聋双耳、强灌哑药,扔到厕所,称为“人彘”,让戚姬成为一个缩在墙角、蠕蠕而动的肉团,在保有痛苦意识而又死不了的情况下饱受凌迟。吕雉还叫自己的儿子汉惠帝来看,汉惠帝因此受到惊吓,从此不问朝政,不久便死去。
吕雉的这种阴狠毒辣是什么呢?很多人想到的是“毒如蛇蝎”这句成语,事实上,在【楚汉风流】这出史诗般连续剧的介绍里,就说吴倩莲饰演的吕雉,“将一个起初对爱情充满憧憬的少女,到最后毒如蛇蝎的妇人演得丝丝入扣”。蛇蝎的确很毒,因为牠们会分泌毒液让猎物麻痹、死亡,但这都是在牠们因饥饿为或受到攻击,为了求生存而使出的手段,弱肉强食也许很残忍,但牠们却不会故意让对方陷入“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痛苦情境中。不只蛇蝎,几乎所有的动物都会给牠的猎物一个“好死”,而不会花时间去“折磨”牠们,当然更不会藉此来“取乐”。
肉食动物为了自身的生存而不得不扑杀异类,也许是自然界的必要之恶;而多数动物对于同类虽然也不乏攻击行为,但却很少会“置对方于死地”。就像以“毒如蛇蝎”来形容某些女人,我们也常以“凶如豺狼”来形容某些男人,但豺狼、猎狗等虽然极为凶残,不过这是对“非我族类”而言;在同类的竞争与攻击中,只要落败的一方做出“臣服”的姿势(譬如“摇尾乞怜”),胜利的一方通常“见好就收”,不会继续攻击、折磨对方。
所以,百般折磨一个同类,让他“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行为绝非来自所谓的“兽性”,因为没有一种动物会这样做;它来自如假包换的“人性”──只有人类才会这样做。
提这些,主要是因为有一次引用了英国小说家劳伦斯的一句名言:“做一只好动物”,觉得这句话很不错,结果却被认为是想恬不知耻地展现“兽性”。卫道人士认为,人不仅是“最高级的动物”,而且还是“最高尚的动物”,因为人具有动物所没有的“人性”。当我们说一个人“形同野兽”、“畜牲”、“逞其兽性”时,显然都代表着贬损和指责,“人性”和“兽性”就像“好”与“坏”是一种对比,人性是好的,兽性是坏的,人只可能沦落成一只“坏动物”,而不可能做一只“好动物”。
其实,有很多只有人类才具有的“人性”比动物的“兽性”更恶劣、更可怕,
我们若能从这个角度来看劳伦斯所说的“做一只好动物”,将更了解其中的深意。若人性中有“无尽的爱”,则必然也有“难消之恨”,因为它们乃是一体的两面。举世最“无私”的动物是人,但最“贪婪”的动物也是人;最“仁慈”的动物是人,但最“残酷”的动物也是人。人性只是比兽性更复杂而已,若它有比兽性更善的一面,则在同一范畴,必然能找到比兽性更恶的一面。一般人习惯将人性中不好的一面视为“兽性”是不正确,也是不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