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笔记新观:魂魄密码】中国独特的替死鬼文化

(2007-04-10 07:57:15)
标签:

文化

心理

中国人心理

分类: 笔记新观

「替死鬼」与「代罪羔羊」

 

    「替死鬼」不仅是明清笔记小说一组型态特殊的鬼故事,而且它还一直活在中国人的「口」中,成为我们的日常用语之一。

 

    中文里有「替死鬼」,一如英文里有scapegoat(代罪羔羊)。当我们说「某甲成了某乙的替死鬼」或「某丙只是某丁的替罪羔羊」时,其含意似乎是相同的,都是指后者为了替自己卸责、脱罪,而诿过于无辜的前者。但如果我们考察这两个用语的来源,从「比较语言学」进入「比较神话学」及「比较心理学」的领域,却又会发现它们其实各有乾坤。

 

    英文的「替罪羔羊」源自犹太人古老的牺牲仪式。在赎罪日这一天,信徒以羊为牺牲品,将牠的鲜血喷洒在神殿的祭坛上。后来,变成信徒在神前忏悔时,用手摸着一只羔羊,将自身的罪转嫁给这只羔羊,然后将牠赶到沙漠里,做为对恶魔的贡品。后来,又改成将这只羔羊自悬崖上抛下。

 

    这种牺牲仪式,在技术面,属于弗莱泽所说的「接触巫术」;在思维面,运用的是巴尔特所说的「换喻」;在心理面,仰仗的是佛洛伊德所说的「转移作用」。其中谁是脱罪者、谁是代罪者,以及其心理机转都单纯清晰,老妪能解。

 

    中文的「替死鬼」则是来自中国古老的灵魂信仰,这个信仰认为举凡上吊、溺水、中毒、难产而死者,其鬼魂会在人间飘荡不去,必须找到一个替死者(让对方以同样的方式死亡),始得超生。

 

    但如果要以产生「代罪羔羊」的思维及心理模式来理解「替死鬼」故事,却显得窒碍难行,因为我们实在看不出这样的死者为什么需要找人「替死」或「代罪」?但它必然又有一个「理由」,只是「理未易明」而已。而这种隐晦的理由就更值得我们仔细推敲。

 

吊死鬼为什么要「找替」?

 

    世界有很多民族都认为某些死者或死亡方式,譬如自杀、巫婆、溺毙、遭雷打死、未成年的小孩、死于分娩的孕妇等,是「反常」的,而会给予不同的埋葬方式,因为这些死亡在人们的意识或下意识里,被认为都是「在某些方面出了差错」的。譬如在欧洲,直到近世,还有某些基督教派拒绝将未受洗的小孩及自杀者埋葬在「圣地」,可以说就是这种观念的具体表现。

 

    在中国,遭雷打死的人被认为是上天对他的惩罚,而上吊、溺水、中毒及难产而死的人则被认为是有鬼来找替身所致。我们固然可以说这是古人对死亡──特别是「不太对劲」的死亡所提出的超自然解释;而且上述死法中很多属于「自杀」,因此,说这样的死者必须找到一个替死者始得超生,就像基督教说自杀者无法上天堂般,可能亦含有「爱惜生命,反对自杀」的动机。这也许有部分的道理,但还是充满矛盾,因为并非所有的溺水及中毒而死者都是自杀,而难产致死者更与自杀无关,我们很难想象这样的死法会是一种「罪」,而必须做无尽的「转移」。

 

    照理说,这类的死者都死得很「冤」(譬如失足落水、误食毒草等)或心有「郁结」才会上吊、投河自尽的,乃属于「心理学上的鬼」。他们死后,应该像其它「心理学上的鬼」去找让他郁结在心的对象才对,但他们却不此之图,反而找上无辜的「替死者」,这种奇特的安排不得不让人怀疑,它可能来自一个深层而迂回的心理因素。

 

    事实上,并非所有的吊死鬼或溺死鬼都要找「替死者」,譬如在明人李清的《三垣笔记》里,有一则故事说:一位大家闺秀被诬指和人私通,她百口莫辩,竟悲愤得上吊自杀,但在死后,心中郁恨难消的鬼魂立刻去找污蔑她的讼师和张姓叔侄报仇。在这个故事里,上吊的刘女根本不必「找替」,甚至没有任何这方面的暗示,而读者似乎也不会做这方面的联想。

 

寻找怨气的替代性发泄对象?

 

    所谓「找替」,显然是有条件的。如果我们把「找替」视为是在「寻找替代性的发泄对象」,那就有助于我们的理解。「找替」通常只发生在虽然死得很冤枉、很愤懑,但却「找不到」发泄的对象──譬如失足落水,不知该怪谁?或者对方是自己在礼法上「不能」报复的对象──譬如父母或丈夫;这时内心的积郁就可能会转向其它的「倒霉者」,以求其发泄。就好像一个人在雨天到图书馆,出来时发现他的雨伞不见了,虽然很生气,但却不知道是谁偷的;为了回家,就很可能「找替」──也拿起别人的一把雨伞。或者像一个被父亲怒骂痛打的野孩子,他不敢回嘴还手,但为了出气,就会转而到巷口去怒骂痛打别的孩子般。

 

    这种「替代性的发泄」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反应,我们有理由相信,「找替」的鬼故事多少也含有这种心理成份。事实上,在日常用语里,「替死鬼」不只是「代罪者」而已,亦含有「出气筒」──供人发泄无名怒火的含意。在明清笔记小说里,很多溺死鬼的「找替」都有这种影子。

 

为生者的罪恶感寻找替代性的对象

 

    但如果我们更仔细看这些故事,又会发现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所谓「找替」,更可能是在为生者的罪恶感寻找一个「替代性的对象」。譬如在俞樾的《右台仙馆笔记》有个〈收生见鬼〉的故事说,一个接生婆去接生,结果产妇难产,生命垂危,接生婆叫家人赶快去请客厅守候的夫人来,但所谓的「夫人」原来是准备来「找替」的「血光鬼」(难产而死者之称谓)。当场就只有接生婆看到这个「鬼」,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她为了推卸自己的「责任」而编出来的「替死鬼」,她利用传统信仰找到了一种特殊的「职业自卫术」。

 

  但最常被「找替」的是上吊自杀者,而其中最大宗的是悲怨的妻子或媳妇,大部分的故事都说,有吊死鬼拿着缢绳引诱、甚至强迫那些想不开的妇女套上自己的脖子,这样的说词其实是想掩饰、冲淡、开脱必须为此负责者的罪恶感。在袁枚《子不语》的〈缢鬼失绳〉故事里,它是在替丈夫脱罪──如果妻子真的上吊自杀死了,并非自己与她不睦才死的,因为有一个吊死鬼从远处赶来要找她替死!而在程趾祥《此中人语》的〈悲怨的媳妇〉故事里,则是在替婆婆卸责──如果媳妇真的上吊自杀了,那并非受不了自己的责骂才死的,因为原本就有一个吊死鬼虎视耽耽地要找她替死!

 

    但更妙的是,连这样的脱罪之辞通常也不必当事者自己说出口,因为自有一个热心的「目击者」会根据古老的信仰与传说为当事者及社会大众提出说明。〈悲怨的媳妇〉里的吴某及〈缢鬼失绳〉里的「豁达先生」扮演的就是这种角色。

 

    在〈收生见鬼〉里,接生婆说产妇难产而死是因为有血光鬼来找替,这固然可说是她的卸责之辞,但其实也是在减轻产妇丈夫、甚至男方家人的罪恶感──这个女人并不是因为想替我们传宗接代而死的!但这种话同样不必自己说,自有别人代劳。

 

中国人心理防卫术的替死鬼

 

    现在,我们再回到原先「代罪羔羊」与「替死鬼」的议题上。在经过这番分析后,读者不难看出在中国替死鬼的传说里,「脱罪者」和「代罪者」其实都别有其人──传说中令人惧怕与嫌恶的、拿着一条臭绳虎视耽耽的吊死鬼,其实是犹太人牺牲仪式里的「沉默的羔羊」。而企图「脱罪者」则是看来置身事外的「婆婆」或「丈夫」,但他们根本不必在众目睽睽下去「触摸」那只「羔羊」,因为自有热心的「目击者」或「旁观者」会为我们对那只「沉默的羔羊」描绘得有声有色,淋漓尽致。

 

    这正是中国人「心理防卫术」高明与奥妙的地方。别看替死鬼传说是荒诞不经的故事,其中有深义焉,它们不仅是中国人某些思维模式与心理机转的诡异投影,更为中国式的卸责与代罪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参考架构。君不见自古以来,大自庙堂之上,小至床帏之内,有多少的纷争、多少的卸责与代罪,都是依这个模式在进行的。而我们之中又有多少人在不知不觉间都成了这种「替死鬼文化」热心的「目击者」和「传播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