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因地,是一个地名,源于哈萨克语还是蒙古语无人说得清楚,看来得找本当地所在县查查史志才对,之前查过有关的资料,也问过当地人,有的说蒙古语,有的讲是哈萨克语没有人说得清楚“卡因”为何语,也可能此地真是一个蚊子大点的地方,没人关注就是了。
卡因地进山口处

最早来过一次是在1983年,当时在基层做团支部书记,在一个小学在假期当校外辅导员时带领着孩子们来过一次,此中间也去过三次,多是单位组织的活动参加,所以,对此地情况还是知道不少。
此地位于本市北边70公里左右的一个类拟山区的地方,途经之处路过荒漠、戈壁和草原,从本市出发乖车需要2小时。这是30年前本系统在那儿设置的一个职工疗养院,只是这些年取消了职工的疗养,所以,基本都是个人或是小范围的组织一下,周末去那儿清闲一下,没有大规模的疗养。
周五下午,单位组织了二个党工小组去活动,活动期限一天,从周五下午四点出发,到周门下午回来。为便于活动,订了一辆空调大巴、一辆丰田100,棋牌娱乐用品准备齐全。活动确定的前一天,先也与那儿的主管单位联系过,因为在去年底的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后,那个疗养院类属本单位下属的一个“职工文化活动中心”负责管理,所以,他们单位的领导带着办公室主任和一个带路人同行,下午4:30分,30多人浩浩荡荡的准时出发上路。
山口疗养院停车处

路途经历的多是戈壁、草原,途经的情况已经在前一贴《是蓝天、白云与戈壁、草原》中将沿途中的景色拍照发布,此处不在叙述。二小时后,来到了疗养院。
这儿真不能称之为疗养院,从其设施和规模来看,都不是很大,但较有特点,因为它独特的自然环境,让这个建设在山谷中呈“丫”字型布局的疗养院非常有特色。这儿空气清新、宁静,没有都市的繁华和噪杂声,动物和蓝天白云下的景色别有味道。
在疗养院四周边上居住着有二、三户牧民,他们是游牧民族,不像汉文化所描述的多是以群而聚,他们都是分散在山周边,看见蓝天白云下的蒙古包,那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草场都是进行了划分到各家,和土地包产到户一样,另外,他们的交流还受到地域的限制,所以,也不可能群聚而居。因为牧民多是离所辖区的县和本市都在六七十公里,因此,此地开发成了疗养后,听本单位负责人讲,非常受当地牧民的欢迎,可以讲,牧民每年这个季节都是把这儿当成一个人多的集市。一是这地方一年的使用期只有五个月,从五月开始到10月份,然后所有职工收工回来,另七八个月一进入冬季大雪封山后由当地的几户牧民负责看管,使得他们的收入可以通过看守院内的设施有所增加,再说冬季的牧民本身圈养后也没有多少事情;二是疗养辽还有医生,当地人有病情也可以为他们看看病,从距离上讲也为他们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哈萨克族牧民人很憨厚和忠实,特别是把看守疗养辽的职责非常的认真和守职责,前一年贴上去的封条来年还会保存的完好。
北面的青山

西山沟的小溪流

西山沟的古树根

北面山沟中的蒙古包

古树

清涧小溪流和纵林

招待房前的林中小道

招待房前的小树林

疗养院附近的蒙古人家

门前的小溪流

坐落在山谷中的招待房




当天下午到了已经是六时半,大家居住下来就分头活动了,基本上就是在蒙古包的周边下棋、打牌,八时准时开始晚餐。这一活动一直持续到半夜四时左右。
次日早起,爬山、进原始的森林、小溪流深险,拍照,午餐后休息一阵启程返回,下午5时安全返回本市,此时,活动结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