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达英雄气
坦荡君子风
——画家张宗伦印象
李梦箫
要说这济南城呀,当之无愧是齐鲁大地历朝历代千百年来的省会和中心,书家画家名流雅士自然也云集斯地数不胜数。遥想那大唐王朝的诗圣杜工部大人酒饮泉城时,都不由感叹“济南名士多”嘛。济南的名士,不敢说“繁星灿烂”,起码也“举目有然”。
新时代以来,乘着“文化大发展”的煦风,济南的书画艺术达到空前繁盛,文化市场雨后春笋、艺术院系鳞次栉比、书社画院神通各现、笔会画展熙来客往,好一派“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的美景艳阳天。
济南城北张养浩墓园的西侧,有一爿“云庄画院”,是张养浩十九世孙、画家张宗伦的画室。三层的小楼,矗立在“藕花深处里,绿柳拂枝间”。诸位,您可别小瞧这三百平米的
“碧瓦白楼”,这在一定层面上,可是济南北部地区书画名流的雅集之地,一天天人流不断,三两两阔论高谈。官与民、商与邻、朋并友、叟共童,“来者都是客,书画品香茗”,有客曾经戏言“一天泡20壶茶也未必到天黑吧?”画院主人张宗伦身任天桥区美术家协会主席、北园书画研究会会长、张养浩艺术研究会会长等多个职位,虽说都“头衔儿不大”,却因为“人缘儿太好”,大都能“高高兴兴来,快快乐乐去”,所以天天都有“跑顺腿儿”的人,也就不足为怪的。有时我们戏谑起来也放言预想:七百年前,老祖宗滨国公张养浩的“云庄故地”列为省级文保;一百年后,张宗伦这“云庄画院”也未必不会获此殊荣嘛。
宗伦常说自己是“百姓出身”,藕池地里“当过农民”,车站货场“扛过大个”,油漆家具“画过木纹”,但矢志不改的,是“半生对书对画的那份痴心”。虽说今天生活上、艺术上都“有了起色来了掌声”,但他时刻不敢“傲视群雄”,他总认为人生经过辛苦磨砺,丝毫不可怠慢“旧日故友”,更不敢小视“今日新朋”,这都是人生和事业不可或缺的基点和支撑。能帮不可不帮,能给不可不给,能敬不可不敬,“失去钱财,来日再挣;失去朋友,终生难得”是他笃持的处世信条。这一点上,颇有些“宾至如归心相悦,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爽之气呢。
宗伦的家园,七百年来聚族而居,多遵循先祖遗风朴实生活,亲邻和睦友爱,尊崇传统美德,宗伦虽然已居“著名”之列,但遇有乡邻婚丧嫁娶红白喜事,他还能一马当先提笔向前,义务作书作画,大家对他多年“不忘本”的做法一直赞誉有加。为保护先祖张养浩的墓园和弘扬张养浩的思想,这些年,他也投入大量人财物力,时刻呼吁,积极反映,引领关注,并努力联络研究张养浩的专家学者和热心人士,成为北园地区张养浩研究的核心人员和联络骨干。他说,张养浩思想不单是张家的资源遗产,他爱民、廉政、忠诚、务实的美德,更是新时代执政为民、做官做人的资源宝库,应广为更多人了解和理解,成为学习的标杆和榜样。
宗伦学画,先后拜过阎学曾、张宝珠先生为师,前期主要以花鸟为主,特别是荷花、梅花、玉兰颇受时人赞美,曾得
“张梅花”雅誉。后又入天津美院、国家画院几次深造,得何家英、黄格胜、霍春阳等先生亲授,画风亦有大进,逐步涉猎山水、人物,近年创作的《松鹤听瀑》《鹭鸶林塘》《层峦染翠》《古道寻幽》《繁林问道》等作品,都获得良好评价。在趵突泉、大明湖、艺术馆等名胜场馆几次举办个人画展,并连续六年出版挂历、画册,积极参加多项书画活动,应邀赴日本、韩国、台湾举办展览,均取得圆满成功。感于他的豪爽气概,何家英先生曾亲笔为他速写画像,成为他的无比荣耀。张宝珠先生对他更是宠爱有加,私事公事和盘交付,宝珠先生在举办“首届电视高研班”时,一干人等,全交宗伦统管,大有“你办事,我放心”的意味。
去年曾经筹划编纂一本《李梦箫诗咏师友一百人》,其中有《为宗伦兄写照》一首,七言八句虽千般思考字斟句酌,亦感委实难尽宗伦之美。谨录于兹,权作尾语吧。
身守故园栖云庄,胸襟豪荡慨而慷。
手足孝亲尊古理,邻友崇德捧热肠。
卌年梅荷秉墨笔,半生松鹤写心香。
自兹管见滨国影,云柳家传相公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