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的情

标签:
钢琴课海上钢琴师钢琴家piano欧美电影影评 |
分类: show |
最近连续看了三部与钢琴有关的电影。三张电影原声配乐也相当棒。感觉甚好。有一种别于其他题材电影的高雅。小时候天天弹钢琴,从未觉得钢琴这东西有多么珍贵。多日相处的厌倦让我慢慢的和钢琴失去了精神上和肉体上的双重交流,灰尘取代了我的手指和琴谱,在那以后的钢琴对我而言,也就是一个无声的摆设。或者说是一个古老的箱子,里面有我尘封的记忆。钢琴是可以锁的。记得小时候,我还挺喜欢那把钢琴钥匙,形状怪异,绝对有别于普通钥匙,古铜色的,小时候我还将它跟家门钥匙穿在一起,总是拿着玩儿。记得那时候就有小朋友好奇,问我这钥匙是开什么的,我总会神秘兮兮的笑一下,久久不告知他们答案。也不知何时起,它已不知去向。即便我没有紧锁琴盖,但是我脑海中的某个意识已经下意识的被冻结了,心底某扇门也无声无息的悄然关闭。我甚至烦恼的把心底这扇门的钥匙愤怒的丢弃,希望以后再也见不到它的踪影,我很天真的觉得我的生命不再需要它的出现。
不过如今我又失而复得了。心底那扇门即使我没钥匙我也能一脚将它踹开。脑海中被冻结的意识我也可以用心中的温度去融化。于是我和钢琴又建立起了精神上和肉体上的双重交流。我突然意识到,或许这辈子我都不能缺少它了。它是我从小到大形影不离的朋友,它是我不稳定情绪的调频器,它是我发泄时最忠实的听众,它是我一生中不可磨灭的一个标签。
+++++++++++++++++++++++++++++++++++++++++++++++++++++++++++++++++++++++++++++++++++++++++++++++++
钢琴课。又名: 钢琴别恋/钢琴师和她的情人/奇情孽恋。给四星
1994年奥斯卡(美国电影学院奖) 最佳原创剧本简·坎皮恩
1994年奥斯卡(美国电影学院奖) 最佳女配角安娜·帕奎因
1994年奥斯卡(美国电影学院奖) 最佳女主角霍利·亨特
海报相当唯美。同时也是一部很唯美的老片儿。对白很少。很多内心戏。女主角是一个哑女。爱生活爱钢琴。丈夫死了以后改嫁。结果被另一个男人百般勾引软磨硬泡,最终成功勾引到手(性爱场面也很唯美)。但是女主角因为背叛了丈夫而付出了一根珍贵的手指。如果最终能和真爱在一起,那么一根手指又算得了什么呢?女人很傻,但是她不在乎。所以,她得到了她想要的。
一个女人,倘若不会说话,一个男人该如何去读懂她的心呢?一般能得到这样的女人的男人,一定都有着强大的洞悉能力和细腻的观察能力。一般能爱上这样的女人的男人,都有着一颗怜香惜玉的心和无穷尽的保护欲。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种表达。语言和行为是最普遍又最直接的两种。但很多时候,我们也都明白,这个世界上只要存在着人脑,也就存在着太多的不真实。虚情假意会影响到我们对人事物的正确判断。
女主角的这个人物形象绝对是现实生活中闷骚型女人的强烈引申。一开始接触总给人感觉正儿八经,冷若冰霜,清纯无敌。当你燃起了她心中的爱之火,那就是一发不可收拾。燃烧得那叫一个猛烈的啊~~~真骚。但是对没有感觉的人,永远不屑一顾。虽然闷骚,但是在爱里,她是相当直接的。只要她确定了她爱的是你,那么她就不会有任何一点迂回婉转,也不会有任何一丝犹豫不决。
爱情其实很简单。就是灵肉合一。谁和你灵魂肉体契合度最高,谁就是真爱了。
结尾处的一段独白,读着这段文字,想象着描述的画面,美得很清冷:At night I think of my piano in its ocean
grave and sometimes of myself floating above it.Down there
everything is so still and silent, it lulls me to sleep.It is a
weird lullaby,and so it is...It is mine.There is a silence where
hath been no sound.There is a silence where no sound may be.In the
cold grave,under the deep deep
sea.(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想起我那葬在海底的琴。有时我好像自己就漂在它的上面。海底寂静无声,催我入睡。那是种怪异的催眠曲。是为我的催眠曲。在那深深的海底的冰冷的坟墓里,埋葬着悄然无声的...沉默。)
好像钢琴总是喜欢和大海联系在一起,不管是在电影中还是在歌词中。或许大海的深不可测,也只有复杂的琴键才能懂吧~~
以下影评来自网络:
《钢琴课》表现沉默,却以非凡的视觉和情感的想像力创造了最优美的诉说。《钢琴课》以一位女性电影家的视点表现人类诉说的渴求。哑女艾达的钢琴是一种象征物,一头连着诉说的艰难,一头连着诉说的本能。《钢琴课》通过哑女艾达对爱情和诉说的勇敢追求,以一台钢琴为媒介,以一个极其独特的视点表现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一个女性对等级森严、思想封闭社会的反叛,表现了人类对自由、挚爱的本能追求。
简·坎皮恩,新西兰国际知名女导演,出生于演艺之家,父母均为舞台演员。她善于用细腻、圆润的手法表现女性内心的感触,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女性电影美学。她的处女作《小甜甜》(又名《甜妹妹》)充分表现了她对女性感触描写的细腻、圆润,并一举获得澳大利亚影协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女主角等多项大奖。她还执导过短片《剥果皮》,电影《圣烟》、《淑女本色》、《天使与我同桌》等影片。作品不多,却部部独具个性。
本片以“女性觉醒”为出发点,是一部很难用言语形容的美妙诗篇。在这部影片里,简·坎皮恩运用沉默和音符,雕琢了古典时代那种含蓄而奔放、浪漫而残酷的人生气质和不灭情怀。那是一个用船把钢琴这种人类最优美的诉说方式带到大洋彼岸的时代。英国人,当然也包括苏格兰人走到哪里就把钢琴带到哪里,哪里有了钢琴哪里就有了最美妙的倾诉。那是一个浪漫的时代,那是一个诉说的时代,那是一个动人心魄的时代。《钢琴课》透过哑女艾达的钢琴之恋表现了人们对一个动人心魄的时代的缅怀,表现了电影家对现代人所遗忘的那种执着情怀的诗意呼唤。
女主人公艾达自6岁起就没有说过话,却弹得一手好琴。钢琴是她与外界惟一也是最美的交流方式,是她生命的全部。她听从父亲的安排,与大洋彼岸的斯图尔特再结姻缘,斯图尔特却把她的钢琴丢弃在波涛汹涌的海边,他迎娶了艾达,却丢弃了她的话语,丢弃了她的心灵。艾达沉默了,那是心灵的沉默,那是真正的沉默。就在沉默快要使她窒息时,一个颇有些粗俗的房地产管理人贝恩斯出现了,他用土地换取钢琴,开始倾听艾达的倾诉,那是一种独特的钢琴课,他们用琴声,用心灵,也用肉体倾诉。而当贝恩斯被艾达的顽强个性所震慑,被艾达心灵的倾诉所吸引时,感官的索取开始上升为心灵的交融和生命的悸动,于是,爱情就在两人还没意识到的情况下产生了。贝恩斯愿意抛弃一切只为得到艾达。从欲到爱,从感官的需求到灵魂的共鸣,他们共同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情爱之路。
这真是一种奇妙的对话,一种奇妙的倾诉。
简·坎皮恩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揭示人们内心对爱情的渴望。艾达不能讲话,但这并不意味着她的心底没有爱的波澜,没有倾诉的波澜!斯图尔特拒绝钢琴就拒绝了话语,拒绝了倾诉,拒绝了挚爱,他剥夺艾达倾诉的权利同时也剥夺了自己倾诉的权利,于是他永远失去艾达了。在现代电影中几乎一切的三角恋其实都不仅仅是三角情欲,说到底那是一种三角的对话,在这种对话中谁触摸到了心灵,谁就会获得心灵的交融。贝恩斯在粗暴践踏艾达倾诉的话语时逐渐理解了她的倾诉,于是他最终赢得了真正的爱情。
简·坎皮恩迷恋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迷恋那个梦幻时代的风采,她的作品几乎都有着《呼啸山庄》、《简·爱》时代的经典浪漫。她在影片中以一种唯美的手法,展现了性与爱的结合,展现了人们面对爱时的义无反顾,展示了人们在失去自己的最爱时的不可理喻,深刻地挖掘了人们内心真实的渴望。影片的影像臻于美的极致,从来没有看过这么美的大海,简·坎皮恩把人物和海天都简化为黑白两色,只留下汹涌澎湃的浪涛,留下无助的母女和一台无声的钢琴——那是电影家和大海的深情对话,那是人和自然的美的对话,这样杰出的影调追求是电影家综合素质的完美呈现。
这是真正的唯美之作,真正的电影,真正让人无法忘怀的艺术!
影片的男女主角由美国的两位世界级表演艺术家哈维·凯特尔和霍莉·亨特分别饰演,他们的表演形神兼备,无与伦比。
哈维·凯特尔1939年出生于纽约的布鲁克林,他曾在黎巴嫩做过海员,在艰难地克服了童年时遗留下的口吃痼疾后,开始演艺生涯。曾主演过《谁在敲我的门》、《出租汽车司机》、《坏中尉》、《低俗小说》等世界名片。《钢琴课》的出色表演使他一举夺得澳大利亚最佳男主角的头衔。
霍莉·亨特1958年3月20日生于美国亚特兰大,成长在辽阔的牧场,从小养成豪迈的性格。上世纪80年代曾主演影片《抚养亚历桑纳》、《直到永远》、《浪漫一生》、《广播新闻》等多部影片,《钢琴课》的出色表演使她一举夺得包括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戛纳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等多项世界大奖,她成了1993年度最耀眼的明星。霍莉·亨特在《钢琴课》中的表演真正称得上经典,这几乎是一部默片,她没有一句台词,只有依赖眼神、形体、动作,将人物的内心传达给观众。而霍莉·亨特也以出神入化的心理动作充分展现了哑女艾达高贵、优雅的气质和细腻丰富的内心,她的每个眼神、每个手势都自然流露着艾达倔强、执着的性格特征。她有九年的钢琴演奏经历,影片中的所有演奏全都不用替身,仅这一点可能就足够许多所谓的明星们学一辈子了!
《钢琴课》一部影片诞生了三个女神——艾达、霍莉·亨特、简·坎皮恩。
维多利亚时代的大海,维多利亚时代的琴声,激荡着融贯今古的不灭情怀……
简·坎皮恩在本片表现出的主要风格元素:1.善于用极经典的影像表现时代氛围。2.有效控制表演元素。3.女性化的诉说。
女人与孩子,原本都来自神界,她们和世界有着最直接的沟通。《钢琴课》中的艾达就是一个用心灵和天空交流的女人,静默如斯,惟有指尖跳动的时候,她才能感到身体里充盈的色彩,才能扇起天使的翅膀。只有女人才可以拍的出这么纯粹又绝望的画面,美丽的事物永远会消失在这个世界的伤害里。艾达终于还是落回了凡界,事实上这是幸福还是惩罚,永远分不清楚,砍去了一根手指,折断了天使的翅膀。女人是灵性的动物,是美的象征,她们却被力量所牵引,在这种牵引与挣扎的过程后遭受了力量的破坏,又接受了力量的保护。
+++++++++++++++++++++++++++++++++++++++++++++++++++++++++++++++++++++++++++++++++++++++++++++++++
海上钢琴师。又名:
声光伴我飞/一九零零的传奇/1900海上钢琴师。给五星
2000年金球奖(Golden Globe)
最佳原创配乐埃尼奥·莫里康内
1999年欧洲电影奖(European Film Award) 最佳摄影 拉乔斯·科泰
1999年意大利电影新闻记者协会银丝带奖 Best Costume Design Maurizio
Millenotti
《海上钢琴师》原声配乐极佳。男主角演技极佳。画面极佳。思想内容极佳。男主角这类型的人让我想到《香水》的格雷诺耶。虽然故事完全八竿子打不到一起,但是都从小缺乏关爱,天赋相当,最终消失在世界上。昙花一现的生命,让人惊喜,又感到悲怆。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选择。没有谁的选择就意味着一定正确或者一定错误。男主角毫无牵挂的活着。很固执的不愿将简单的自己交给复杂的世界。他的各种观念的确跟普通人是有着相当大差别的,可以说他很有个性,但是谁又能说他这么想是错了呢?只是或许在旁人看来他是遗珠之憾,他懦弱无知,但他对自己了如指掌,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的定位(这年头真正了解自己的人不多),他不需要别人理解,他不需要做任何改变,他的日子过得平静又快乐,他才华横溢却淡泊名利无欲无求,所以他才是一个值得别人娓娓道来的传奇。如果他最终选择了名利,活在大众的视线里,那他难免俗套,就像一口变味儿的米饭,嚼着嚼着觉得不对了还是要吐掉。明星总是那么光鲜亮丽,一抓一大把。但真正有点嚼头的没几个。高手总是在民间。能当“哥”的,都是传说。
对于那名妙龄女子,他一见钟情。但是却未曾大胆表露爱意。他不把握,不是不勇敢,而是他不能。他在船上呆了那么多年,富人穷人比比皆是,你能说他没见过世面吗?他一定知道爱是什么。没有占有欲的生活,对于他来说,简单而美好过一切。当然,这仅仅只是对于一名传奇人物来说。对于我们这些俗人来说,有一种爱,不是放手,而是——不放手。
此电影运用了大量精彩的独白,尤其是最后钢琴师自己的那段独白,很长。但是我也很负责任的记录下来了!我是一个负责的电影发烧粉!
1.我还在问自己是否做得对,当我离开了他漂泊的城市。我指的不仅是工作,事实是,那样才是真正的朋友。你再也不会见到他这样的人,如果你不想出海,如果你只想站在陆地上,如果你不再想听见天籁之音。但是,像他常说过的一样,只要你有个好故事,你就永远不会被人忘记,一个值得告诉别人的故事。可问题是,没人相信我的故事。
2.每次都是这样,某人一抬头就看到她,很难理解,那船上有上千人,有富人、移民、陌生人和我们,但是总会有一个人,一眼就看到她的单身汉。或许他只是坐在那吃东西,或是在甲板上散步,或许他正在缝补裤子,他抬起头,很快的向海上望去,便看到了她。他的脚像生了根,心也悸动不安。每次,每一次,我发誓,他转向我,冲着船朝着每个人大喊——“AMERICA!”(她=自由女神像)
3.先看到美国的人,每个船上都有一个,不要以为这是偶然,或是视觉幻想。那是命运。这些人在他们的生命中都是有印记的,当他们是孩子的时候你看他们的眼睛,如果你仔细观察你就会看到她——美国。
4.我没见过多少美国人,呆在那船上六年,一年横跨五次欧洲和美国,当你踏上大陆你在上厕所的时候都会感觉晃。我的意思是,厕所是不动的,你却像个白痴一样不停的晃。你可以安然无恙的离开船,但是却不可能离开大海。
5.当我登上这船得时候才24岁,一生中我只在乎一件事,演奏小号。
6.1900那时候才八岁。他在欧洲和美国之间旅行。我猜大概有五十次。大海就是他的家。他从来没有到过陆地。尽管他在港口看过很多次。但他从来没有下过船。问题是,世上没人知道他的存在。没有一个城市,一个教会,一个医院、监狱或棒球队知道他的名字。他没有国籍,他没有生日,没有家人。他八岁了,但是官方却没有他出生的纪录。
7.这是我生命中最快乐的日子。人们的眼中充满了希望。道别声,汽笛声,这个漂浮的世界开始了它的旅程。我觉得这是为我举办的盛大的派对。但是三天后,大海厌倦了欢乐。
8.他在神游。每次都去往不同的地方。在伦敦的中心,在穿过田园的列车上,在火山的边缘,在世界上最大的教堂,数着石柱,仰望着神灵。他在神游。
9.你为什么不下去?就一次,一次而已,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看世界?你从没想过吗?你能做任何事。人们会为你而疯狂。兄弟,你会赚很多钱,住最好的房子,找个妻子,有什么不好?上帝知道你不能把余生变得像悠悠球那样来来回回,世界就在那儿,就是一个跳板的距离。什么是跳板?就是几步而已。天呀!美好的生活就几步而已。为什么不试一下?一次?为什么就是不下去?
10.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陆地上的人浪费太多时间在为什么上?冬天害怕夏天的迟来。夏天担心冬天将至。这就是为什么你不会厌倦,永远在追寻着哪里永远是夏天。我并不羡慕。
11.杰里罗莫顿不是在弹奏,他在爱抚这些音符。听起来就像丝绸划过了女人的肌肤。他的手指如蝴蝶般轻盈。他开始弹奏那沁人心脾的曲子。当他在船厅里敲击着键盘。楼上原本忙碌的人们不再骚动。他们想要音乐划过窗帘,流过床底。没有烦躁的情绪。他弹奏的就是这样的音乐。在音乐中,他坚信自己才是天下第一。
12.整座城市,你根本无法看到它的尽头。尽头...拜托,你能告诉我哪里才是城市的尽头吗?在跳板上我还觉得自己很好,一切都还好。穿着你的那件大衣,我确实看起来很有型。然后我确实打算要下去。我发誓。那并不是我最终回身上船的原因。并不是我所看到的让我停下了脚步。让我停下脚步的是我所没有看到的。明白吗?我所看不到的,城市里纵横交错的街道,除了尽头,什么都有。那里没有尽头。我所看不到的是,我下船之后的未来。我看不到世界的尽头。用钢琴打比方,钢琴键就是有始有终的。你也很清楚明了的知道,钢琴一共有88个键。没有人能对此提出异议。没有无限的因素在里面。你才是那个无限的因素的主导。在那些琴键上,你演奏出来的音乐才有万千变化。我喜欢这样。我只能过这样的生活。你把我弄到那个跳板上,然后你突然在我面前扔了一个上面有着万千琴键的键盘,这就是我不能下船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无穷无尽。那个键盘本身就是无穷无尽的。而如果键盘是无穷无尽的话,那么在上面演奏音乐是不可能的。你根本就没有站在合适的位置上。那是上帝的钢琴。天啊,你看到那些街道了吗,只是街道。就有成百上千条。你如何能在那里生活?你如何从那么多中间选择?一个女人,一幢房子,一小块你可以看着的称之为自己的风景的土地,还有一种死亡的方式?那整个世界都只是重压在你身上你甚至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结束,是尽头。我是说,难道你从来都没害怕自己会因为想到这个就崩溃吗?甚至只是想想生活在其中就不寒而栗吗?我是生在这艘船上的。我已经和这个世界擦身而过了。但是每次这里都会容纳两千人。而且还承载了人们的愿望。但是没有比船头和船尾之间更适合的了。你演奏出了自己的快乐幸福,但那是在一架有始有终的钢琴上。那就是我所学会的生活方式。陆地?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是一个太过于美丽的女人。是一段太长的航程。是太过于浓烈的香水。是我不会弹奏的曲子。我永远都不能离开这艘船。最不济,我还能退出生命的舞台。毕竟,我不为任何人而存在。你是例外。你是唯一知道我在这里的人。你是少数。而且你最好习惯它。原谅我,我的朋友。我是不会下船的。
+++++++++++++++++++++++++++++++++++++++++++++++++++++++++++++++++++++++++++++++++++++++++++++++++
钢琴家。又名: 战地琴人/钢琴战曲/钢琴师)。给五星
2003年奥斯卡(美国电影学院奖) 最佳改编剧本罗纳德·哈伍德
2003年奥斯卡(美国电影学院奖) 最佳男主角艾德里安·布洛迪
2003年奥斯卡(美国电影学院奖) 最佳导演罗曼·波兰斯基
两个半小时的片儿,类型:
传记/剧情/战争。影片根据波兰钢琴家瓦拉迪斯罗斯皮曼的自传体小说《死亡城市》改编。电影以二战为背景,大量俄军狂屠犹太人的画面,那些残暴的行径丝毫不亚于南京大屠杀。很真实。亚德里安布劳迪(我喜欢念这个译名)的演技真好,很难想象他为啥要去接《人兽杂交》那种片儿。他完全没有演恐怖片儿的那种气质。
由于我没什么历史战争情结,所以对于这种历史战争型的电影也说不上什么。但是即便我无法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去欣赏此电影,我也可以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去欣赏此电影。关于人性,曾经我在诸多电影里说过很多。也不想再提。两个词就可以概括人性——黑暗、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