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看了电影《梅兰芳》。片子没上映,好多话也不便直说,偏巧今天下午去地坛书市溜达,看到齐如山先生这本《北京土话》,当下心间一动,抽出来翻了翻。恍惚间,似能体会先生当初在日据时期的北平,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卖主丧眉耷眼,叫价却颇高,且决不还价,不得已掏出40块钱,将书捧在手里,一溜烟儿钻进雍和宫地铁。
先生在七十年前写这本小书的时候,恐怕不曾想到,若干年后有个混在北京的新疆人,会在北京城地下穿梭如织的人流中,手捧他的作品,读得津津有味。那时节,日本人在北平,梅兰芳在上海和香港两地逡巡。日本战败没几年,先生远去台湾,梅兰芳则成了遭历史陪绑的一代大师。
六七十年前的北平,想一想,倒也时隔并不久远,怎么好端端的一个齐如山,就成了《梅兰芳》里的邱如白?
序言第一句话是“大盖人一生遇到()的时候,能够解除烦闷的事情最好是闭门著书。”()里是什么,我也纳闷儿(编者未考虑读者的好奇而给以小小的注释,同样令人费解)想来想去,该是齐如山自己在原稿中就故意涂抹掉了的。齐如山当初不想叫人知道的,我倒在这儿瞎猜,可见文人的事与愿违,是多么稀松平常、比比皆是。
齐如山在这本书里收集的北京土话,很多都已失传,一部分因时代变迁,操此营生者消失,特定称呼也跟着消亡,比如“内扇的”,意思是内侍太监,所以如果一个北京人管你叫“内扇的”,你可以抽他。还有一种,虽然仍有人用,但意思全变了,比如“混事的”,当初这可是妓女的别名。
以下就书抄录几则,供大家玩乐,如有北京本地的朋友,恐怕看了更觉有意思:
破货
此本骂浪漫女子之名词。而对男子亦时用之。
鹰
世有男女合伙骗人者,将女的嫁出去,过门之后,遇机会便偷男,则佯为“小”。买卖人时至其房之前后行走,以便接收女子所偷之物,结果大偷一次卷包而去。此女子即名曰“鹰”,讥其吃饱即飞去也。男子即曰“放鹰的”。久之,乃各成专用名词。比方,有人娶得如此一位女子被偷而去,若述其情形,则破费言词,但说曰“娶了一个鹰”,则闻者皆明了矣。
蘑菇
凡人之不合群、不平静而好扰乱他人者,这以此呼之。其意义有两种传说。一说蘑菇初生似阳物,故以此讥之。一说蘑菇发酵性极大,凡有它,则各物皆如发酵之面而不能平静熨贴矣。
窑变
窑变,本系瓷器中之名词,后对窑姐之变为姨太太者,亦以此呼之。
饭局
凡宴饮之聚会,皆曰“饭局”。有不视为快乐场所之义。盖北京极尚繁文,饭局多者,每晚有六七处,诚非快乐事矣。
一根筋
凡人贴滞,永远以自己主意为是,任人解劝而不肯回头者,则以此呼之。
大宅门
官宦世家之家,俗曰“大宅门”。
下三烂
凡下等人不做好事,不务正的人,都曰“下三烂”。此语来自粮店、磨房。因磨麦子面须磨五六次面质方能出净,一次名曰“一烂”。盖第一次麦子粒也就刚破开,以后一次比一次较烂,故名几烂。但是前几次的面较白,后两三次麸子亦烂混入面中,则面较差矣。故人之下等者,亦名曰下三烂。
馊主意
主意不鲜明,不能仗持者,曰“馊主意”。盖食物腐败发酸不可食者曰馊,主意不可用与之相等。
树熟儿
各种水果在树上成熟者,曰“树熟”。在乡间,则生者曰“生”,熟者曰“熟”,无说树熟者。只北京有之。此盖系大城池中极可怜之语。平常所吃水果,因都系远路运来,日久亦可变熟,即名“搁熟”。其口味自与自然成熟者相差甚远,欲思吃一自然成熟之果,颇不易得,偶尔得之,味较甘美,以为得未曾有,故特命此名。
鬼吹灯
用假言语哄人或做假事以掩盖其伪者,人皆讥其为闹鬼吹灯。
手头松
“手头松”者,有钱也,花着方便也,与“手松”义不同。
死不临侵的
凡人精神颓丧,低头闷闷不语者,人必讥其为“死不临侵的”。盖将死之状态也。《西厢》及《墙头马上》杂居中之“死临侵地”即系此义。
太阳照着嗓子眼
凡戒人说话留神者,必曰“太阳照着嗓子眼”。意思是,如果说谎话,则太阳神必降罪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