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 电影人的焦虑与从容
(2008-07-11 16:31:56)
每次拍完电影回来,朋友们见面没什么好说的就会问:拍得怎么样?顺利么?我总是回答:正常地不顺利。同行都会会心一笑。没办法,拍电影就是一个制造困难再解决困难的过程。
我常羡慕那些可以轻松生活的人,这是我从来都不具备的能力。我勉为其难地进行着我自己的电影工作,常常觉得身心俱疲,最糟糕的是,渐渐发现电影工作者的时间逻辑已经脱离了正常的生活时间逻辑。由于注意力高度集中于一个电影,当影片经过一年半的周期完成时,时间感却只有三四个月。生命被快进了的感觉带来莫名的恐慌。于是忽然愤慨,当初为什么要拍电影?
于是想看看别人是怎样的。打开黑泽明先生的《蛤蟆的油》,他在书中嘲笑自己就像乡间的一种蛤蟆,因为长得实在太丑,所以人们把镜子放在它面前,它看到自己的丑陋,就会惊出一身“冷汗”,这种“冷汗”人们称为蛤蟆的油,可以治病。黑泽先生以此比喻自己,相比较他取得的成就,这种谦逊的态度才让我一身“冷汗”。
忽然醒悟:选择了电影就是选择了一种生命的方式。既然是生命的方式,就应该接受这个方式来计量生命。我一生大概要继续拍摄很多部电影,既然如此,我希望我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优秀的。这大概就是我一直如此焦虑但又不该如此焦虑的原因。想明白这一点之后,我忽然意识到,只有认真严谨地对待每一部电影,才可能让自己面对自己的作品时,不会羞愧出“一身冷汗”,至少我可以对自己说:我真的很努力了。所以,不再羡慕别人悠闲的生活态度,也不必恐慌光阴如电。认真地把生命时间消费在每一个作品中才是我的归宿吧。
拍电影的人,写电影的人,做电影的人,把自己的时间阶段性地倾注在一部部作品中,颇有“山中只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感慨;有时候,当从一部电影里走出来,忽然发现,衣服、发型、语言好像都已经错过了潮流。这可能也是所有电影人的感触吧。同时,在另一方面,在一些特殊的时候,大众也以我们的电影作品作为回顾和总结某一时期的标志。比如常听到隔壁餐桌的人说,“记不清什么时候了,不过那时候电影院正在放《花样年华》……”好像一部电影成了一个人一个时期最集中的记忆,这也算是我们电影人另一个值得骄傲的地方吧,一部好的作品可以凝聚一段时光。
《华语电影》2006,《华语电影》2007,《华语电影》2008,这样的书名总让我们想起那些凝聚这些时光的电影作品,以及我们为这些电影付出的日日夜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