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 《小世界》!

(2007-03-26 21:44:47)
分类: 读书
最近在看这本书。每天在出入京城的东线地铁里,以早晚各25分钟左右的频率暗爽于大卫·洛奇的文字之趣。手也有些痒了。去豆瓣走了一圈,发现阿科早写了篇妙趣横生的勘误文章,就地拿来,省我多余哗众取宠的笔墨吧:
                        [读书] <wbr>《小世界》!
   沪译文版《小世界》错译举隅
                        (北京)合理肉食

  因为新版《小世界》的复出,出于对洛奇独特文风的热爱,周末饶有兴趣的重读了一遍这部精彩的讽刺小说。几年前阅读它时,从洛奇教授抖露的那些层出不穷的巧合和小机灵中获得的惊艳感,并没有因为对情节的熟稔而减弱一二。
  
  或许是因为这部小说自身带有强烈的情节性、戏剧性和幽默感,洛奇那颇具讽刺意味的叙述文本基本上不会给读者的接受带来什么障碍,换句话说,只要句子通顺一些,读者大人们肯定会关注“剧情”发展远甚于较真文本语言。所以,在这个前提下,翻译语言的流畅感应该是一项很基本的要求,尤其是考虑到译者王家湘是北外的英语教授,做过很多名家名著的翻译,故而对洛奇自如运用的那一大堆文学批评概念和术语的翻译做到不出错/不出糗也不应该是太难的事情,所幸的是,在这一点上来看,翻译算是达标了。
  
  但同时也颇具讽刺意味地是,我在王家湘教授的这个译本中(不可避免地)发现了错讹,大部分是常识性的硬伤,也有小部分是出版社的粗疏,还有一部分只能用“令人迷惑”来解释了。于是顺手标记于手边纸片上,整理出来放在网上,当然以我一个人的知识结构来看,挑的错误也许还不全,或者有待商榷,但我想说的主要是,这件事教育了我们,在今天这个google普及资讯繁密的时代,一个不负责任的译员或者出版商,是多么容易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露出其偶有微恙的红色贵臀啊。
  
  
  ——————————以下是勘误表——————————
  P4
  “……和一个弗拉曼柯跳舞者的俗丽画面”
  Flamenco,作为音译的舞蹈名“弗拉曼柯”也说得通、也有人用,但更常见、更为人接受的译法是“弗拉门哥”或者“弗拉明戈”。
  
  P48
  “奥谢夫人,努拉·奥谢夫人,”
  此错误要责怪出版社。“奥谢”,这个姓在上海译文这次出版的校园三部曲之一的《换位》里,翻译作“欧士”。显然出版时没有经过仔细校对,造成前后译名的不一致,给读者理解带来不必要的障碍。
  
  P160
  “……那是基马尔的塑像”
  “基马尔”(?)让人费解,在脚注中,我们得知这是土耳其共和国缔造者/国父;而读过高中课本的人都知道,课本里头土耳其国父的名字叫做“凯末尔”,这个名字也是我们更常见熟知的译法。
  
  P186
  “《花花公子》和《顶层公寓》之类的东西”
  熟悉美国流行文化的人,都应该知道这里指的是两个杂志,PLAYBOY 和 ATTIC,而后者通常是被翻译作“《阁楼》”,而不是这个傻乎乎的“《顶层公寓》”——听上去活像是艺术设计类杂志。
  
  P192
  “……只不过把伊泽尔和尧斯的观点改头换面炒冷饭而已。”
  “尧斯(Hans-Robert Jauss)是接受美学理论的奠基者——在中国大学文科教材和文学批评理论著作里,一般的翻译叫法都是“姚斯”,提出了读者“阅读期待视野”的姚斯名气比较大,不信你可以多找一些文学理论书籍查询;另一个更小一点的错误是,伊泽尔,一般也翻译成伊塞尔或者伊瑟尔。
  
  P214-215
  “……从克莱博的《贝奥武夫》后面朝他的说话对象得意的说。”
  “贝奥武夫”更常见的译名是“贝奥武甫”,杜甫的甫(冯象同志支持的肯定是后者),当然这么译也没什么问题,我们不能责怪王老师。该怪的是出版社的粗疏:正文和脚注不一致——正文里还在言之凿凿的说是“贝奥武夫”,可214页下面的脚注里表明的却是“贝奥武甫”,杜甫的甫。
  
  P269
  “珀西向后倒回座位上,搞不清……”
  这回估计也是“校对错误”,洛奇一直管书中的主人公之一叫做“珀斯”,只是在扎普教授的美国西海岸腔英语里才叫“珀西”,但在这里分明是作者的叙述语句,哪里来的“珀西”?
  
  P419
  “《随风飘舞》以及《躺下吧,夫人,躺下吧》”
  又是一个美国流行文化的问题,熟悉BOB DYLAN的人一望便知,这个“随风飘舞”是(the answer is)blowing in the wind,“答案在风中飘荡”。王老师找不到答案,所以只有墙头草随风倒,或者随风飘舞了。
  
  还有一个错处,很可惜我当时没有抄下页码来,现在也懒得回去查了,哪位有兴趣可以检索补充:
  在小说后半段的某一处对话里,某人提到了中世纪法国作家拉伯雷,很可惜的是王老师没有加个脚注什么的来说明这位拉伯雷先生到底来自何方写过些甚;相反,王老师却诲人不倦的为著名画家凡·高大师加了一个注释(P282),这又是孰轻孰重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