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马观花水乡行——周庄篇

(2007-08-01 10:49:38)
标签:

江南

水乡

苏州

周庄

分类: 老牛文章汇

  http://images.china.cn/images1/200509/199094.jpg

    到了周庄才懂得,五千年的文明史,九百年的繁荣史,是水写就的。古镇依水而筑,是潺潺清澈澄碧而流的水,使它变成了一个敞开的博物馆,变成了一部耐人寻味的历史。
    也许前世的我生活在周庄。无论是那弯弯曲曲的水中巷道,还是那错错落落架在水巷上长满了绿色青苔的石桥;无论是那巷道两旁一排排白墙黑瓦的千年老屋,还是那千年老屋在清晨雾霭里升起的袅袅娜娜的炊烟,她的一砖一瓦,一沟一壑,一草一木,都那么强烈地吸引着我,就像我生活中的一部分,那么地亲近,那么地熟悉。于是,就在那个清风拂面的烟花三月,我终于圆梦一样地来到了周庄,走进她的怀抱。

 

(一)

http://images.china.cn/images1/200509/199111.jpg

    到周庄,应该在迷楼里一边品茶,一边听蔡琴的情歌。

    迷楼是依傍着小河而起的并不显眼的两层小楼。小棹原名德记酒店,是由一位叫做李德夫的商人开办的。开始的名气并不大,只是因为后来他们有了一位美丽的千金小姐“阿金”,才使他们的酒店日进“千金”。那些爱屋及乌的小儿,不远千里万里慕名来到酒店,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窥视一眼美貌的阿金。小店的生意因此而十分红火,渐渐地名传江南。

    就在1920年12月那个清冷的冬日,为支持南社成丘在周庄创办《日曜日报》、《蚬江声》,柳亚子专程来到周庄,并在下榻的德记小楼,邀请了在周庄的南社社友陈去病、王大觉等人,他们以吟诗作画为掩护,在这里秘密聚会、宣传革命。因为在当时的年代公然宣传革命是要杀头的,所以,他们将话题和诗词的触角延伸到美丽的周庄及周庄德记楼上那个美丽的阿金姑娘。

    在柳亚子入住小楼的整整七个日日夜夜里,南社成丘们借酒抒怀,你吟我和,沉醉其间。正是“酒不醉人人自醉,风景宜人亦迷人”。于是,他们将“迷楼”的雅号送给了德记酒店。此次周庄一行,让柳亚子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日曜日报》、《蚬江声》两份报刊的创办,开创了乡镇小报的先河,率先打出了宣传革命文学的旗帜;南社成员相聚迷楼,他们触景生情,借题发挥,写下了140多首格律诗词,后来汇集成《迷楼集》。迷楼因此而名声大振。

    今天,当我们走进临河建筑的这座两层小楼,依然会油然而生出一种顾盼的心情。楼内陈列着南社成员的照片、手迹、著作和书画作品。在一楼的一隅,悬挂着一帧爱国诗人苏曼殊的画作《汾堤吊梦图》。二楼的东侧,是一组人物蜡像,展现的正是“小楼轰饮夜传杯”的情景,可谓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三月的周庄,尽管屋外的阳光暖融融的,风儿也和和煦煦的,而在屋内却还有些清冷。此时静静地坐在迷楼那古香古色的木桌旁,手里捧着一只正冒着热气的古香古色的紫砂杯,一边品着周庄的特色茶,一边闭上眼睛听蔡琴的情歌。那清幽、柔曼的声音,正如手里捧着的热茶,升腾着袅袅的雾气,飘荡着淡淡的清香。至今我的耳畔还回荡着《那些事那些人》的优美旋律:“推开记忆的门/我在心里看见了看见了远去的人/是他和她曾陪我走遍生命里淡淡的早晨/推开记忆的门/身后往事一幕幕一幕幕/似幻似真有喜有悲/酸酸甜甜消磨了青春/感谢那些事那些人感谢那一段奇妙的缘分/啊,人生原来就是和那些事那些人相遇的过程。”

 

(二)

http://images.china.cn/images1/200509/199133.jpg

    到周庄,应该在那著名的双桥旁一边看水乡秀色,一边悠闲地散步。

    因为是水乡,周庄的水路多,自然桥就多。这里的桥,既不象塞纳河上的桥那么壮阔那么富丽堂皇,也不象威尼斯的桥那么直率那么平实。这里的桥,小巧、精致,与碧水泱泱、绿树掩映的古镇相配,更多了一层诗意和韵味,让你从世俗的现实中一下子走进小桥、流水、人家的梦境之中,你的心中立刻就有了诗情画意。

    双桥,是由一座石拱桥——世德桥和一座石梁桥——永安桥组成。清澈的银子浜和南北市河在市区东北交汇成十字,河上的石桥联袂而筑。因为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样子很像古时候人们使用的钥匙,被当地人广为流传为“钥匙桥”。

    驻足岸边看夕阳下的双桥,别有一番风韵。只见这两座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古桥,静静地卧在洒满了落日余辉的水面上,经历了千秋风雨,阅尽了人间沧桑。双桥中,世德桥长十六米,宽三米,跨度五点九米;永安桥长十三点三米,宽二点四米,跨度三点五米。近看平架在银子浜口的石梁桥:桥洞刚刚泊过一只小船,船工一个四十多岁的船娘头上包着蓝底儿白花的头巾,上身穿着也是蓝底儿白花的布衣,嘴里哼着家乡小曲,软软的声调,浓浓的乡情,飘过你的心,撩拨得你的心痒痒的,暖暖的。再看那座石拱桥,横跨南北市河,在桥的东端有个石阶引桥,伸人街巷。顺着小巷走向深处,仿佛走进了历史,你会发现,那墙上的青苔都很悠久,脚一下的石板经千百奶奶足底打磨得片片光滑,让人顿生沧桑之感。小巷与水街的两侧,是清一色乌黑的砖木阁楼,他们屋檐对着屋檐,仅留下窄窄的一线天空。走在长长的小巷里,忽然想起了戴望舒的那首著名的诗句:“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遇着一位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从小巷深处回来,已是黄昏时分。静静地坐在双桥旁的河畔上,这时,游客渐远渐少了,而河边洗衣、洗菜、舂米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一叶叶或载客或载货的小船,来来往往,穿穿梭梭。不时会见到岸上住户打开的窗口里,放下来一只竹筐,里面放着几块零钱,与窗下卖鱼蚌虾蟹、菱角莲耦的小船争争讲讲。最后,交易成了,卖家划船扬长而去,心满意足的买家再将那装满了货物的竹筐从窗口外吊进屋里,别有一番情趣。

 

(三)

http://images.china.cn/images1/200509/199124.jpg

    到周庄,应该在张厅里一边听雨,一边慵懒地看书。

    从双桥沿北市街往南走几十米,就可来到“张厅”。张厅初为明代中山王徐达之弟徐逵的后裔建于明正统年间,清初转让给张姓,俗称张厅。这座共有前后六进,房屋70余间并有箸河穿屋而过的富豪宅第,尽管历经了五百多年的沧桑,却依然气派,依然壮观。走过沿街的门厅,面前是一个天井,天井的两侧是低矮的厢房楼,上下都设蠡壳窗户。尽管在漫长的岁月中已经遭到损坏的砖雕门楼,坚买的石柱,细腻精良的雕饰,仍不难看出张厅昔日的风采。

    走进张厅的大厅,顿觉眼前一亮,这里阳光明媚,春光灿烂,一抱粗的庭柱下是罕见的木鼓墩。厅堂内,松松散散地摆着贵重的明代红木家具,有衣橱,有太师椅,有八仙桌,它们在阳光的光线里,泛着红枣一样的光泽。厅内的墙上有一副非常引人注目的对联,上联是“轿从门前进”,下联是“船自家中过”。

    在大厅的东侧,有一条幽暗深长的陪弄。旧时,没有大事轻易不开正门,每逢婚丧嫁娶或有贵宾来访,才能张灯结彩,打开大门,抬进轿子,迎送宾客。而这条陪弄就成了家人日常进出的通道。我们走在若明若暗的陪弄中,只见斑驳的墙上壁龛被烟火熏得黝黑,阴冷的潮气在脚下氤氲。在幽暗的光线中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走,仿佛走进了五百年前,沉寂中不知逝去了多少时间。惶惑间,一片含有绿意的光亮投来,眼前顿觉一亮,一幅山水画似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个玲珑小巧、美丽而精致的后花园。四周围拥着粉墙黛瓦民居,高高的风火墙下,翠竹亭亭玉立,迎风摇曳。小园处处鲜花簇簇,姹紫嫣红,争奇斗妍。阳光斑驳地洒在通往绿荫深处的曲径上,回廊百转,莺歌燕舞。不经意间,一条晶莹的小河奇妙地闪现在弄底,贴着墙根流来,又穿越水阁而去。小园的主题是一柱太湖石,石峰峦顶状似飞燕,洁白如玉,主人称它为玉燕峰,因此,张厅又称玉燕堂。

    到张厅,三月正是好季节。如果有雨,就更称心如意了。不要随那熙熙攘攘的人流挤进张厅,最好一个人静静地来,穿过窄窄的陪弄,来到箸泾穿越的后花园,在架在箸泾之上的回廊里慢慢地坐下来,顺便掏出自己带来的一本古书,一边听雨打竹叶的声音,一边沉湎书中,与主人公一同喜怒哀乐。听腻了,看累了,站起来,伸个懒腰,沿着回廊往两边看可以看到河中划过的小船,悠悠然,一副远古的样子,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态。

    走来走去,到过许多地方,蓦然回首,才发现原来周庄就是我梦中的美丽水乡。到了周庄才懂得,五千年的文明史,九百年的繁荣史,是水写就的。古镇依水而筑,是潺潺清澈澄碧而流的水,使它变成了一个敞开的博物馆,变成了—部耐入寻味的历史。

    尽管沧桑岁月改变着古镇的模样,却又将时光凝固在街巷的每块砖石、每堵墙壁、每条街沿间,让你的足迹踏送千年,让你的呼吸与脉搏同千年一起共振。(岩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