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发:十叹陆家羲
(2011-04-21 08:45:19)
标签:
陆家羲数学龙之心杂谈 |
分类: 科技与科普 |
陆家羲,当代中国业余数学研究者的形象代表!
陆家羲(1935—1983),上海人,毕业于吉林师范大学物理系,包头9中物理教师。他在校学习期间就研究并解决了世界著名的一百三十余年的数学难题科克曼女生问题(1961),毕业后继续研究,进一步推广,得到了不相交斯坦纳三连系大集定理。然而,正当他业余研究颠峰之际,却猝然早逝。他的研究成果,他的钻研精神,他的遭遇,令人浩叹。
目标如一。陆家羲在校期间,就确立了自己的业余研究目标。他30 年如一日,矢志不移。如果说,数学难题是山颠,他就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如果说,那是地狱,他来到地狱门口不惧生死。有的职业科学家今天经济,明天中医,后天喜马拉雅山。可他不,定下钻位就钻探下去,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八千尺,一万尺,一万二千尺!终于打出油来!这就是陆家羲,一叹!
业余奋进。陆家羲在繁重的中学教学之余,回到家来,在沉重的家庭负担之中搞数学,谈何容易!八小时之外,有人打麻将,有人神聊;打麻将、神聊无人说什么;可搞数学却有人说不自量力,不务正业,尤其搞世界数学名题更是不知天高地厚。如果一个业余文学创作者业余写书,并不见有作家出来著文劝阻说,别把精力用到不可能的事情上。而数学就真的那么高人一头吗,为什么有人一再阻止?陆家羲捅破了这个神秘的屏障!他证明:这个领域业余者是可以进入的,是可以有作为的,数学不是垄断业!二叹!
隔行攻坚。陆家羲是学物理的,对数学是业余,可是在他眼里,隔行不隔理。遇到理论缺失吗?就补,他攻克群论,拿下组合论,经年累月,手胼足胝,终于在这一课题的专业知识、系统训练和研究深度上,不仅超过了硕士、博士,也超过了职业数学家和院士,因为他达到了当时世界的顶尖!在这个事实面前,还有谁能说:业余者没有专业知识、“不可能有高见”?三叹!
孤身冲阵。时下的科学研究讲究团队协同、大兵团作战。不是常见这样的情况吗:课题刚一上马,研究还未进行,就先先请求课题基金,拨专款;搭班子,购设备;派人出国取经,请人前来讲学;研究进展尚无一步,种种排场已经轰轰烈烈。可是业余者如陆家羲,不要国家一分钱,单枪匹马,孤灯孑影,宵衣旰食,呕心沥血。一个拼死血战的战士,抵得上一排养尊处优的绅士!四叹。
发稿无门。正因为陆家羲是个草根,所以他的论文即使写出来,即使是正确的,也无人问津。无论走到那里,到处是一片怀疑的目光:你?一个中学教师,要解决世界百年数学难题?无论走到那里,到处是客气而冷漠的推拖之辞,无人喝彩,甚至无人理睬。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数学学报,中国数学通报,一片沉默。无人肯定,也无人否定,这是对待业余者的可以不承担后果和责任的最明智策略。陆家羲1961年以来多次修改、多次投稿的论文,27年得不到发表,至今也没在数学专业杂志上刊登。他的科克曼系列和斯坦纳系列的论文先后寄到北京,都石沉大海!几十年的心血啊,面临湮没!对于业余者来说,还有什么更大的痛苦!五叹!
墙外花香。国内得不到发表,不得已拿到国外去。当时国际上有专家称斯坦纳系列的研究难以突破,“离问题解决还很遥远”,可是陆家羲宣告:他解决了。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国际性杂志《组合论杂志》收到他的论文的当年及隔一年,分两次予以集中发表,计100页,达10万字,给予很高评价。时隔不久,中国在大连召开首届组合数学讨论会,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门德尔松教授和滑铁卢大学的郝迪教授前来讲学。门德尔松惊讶地问:“请我讲学?讲组合数学?你们中国不有陆家羲博士吗?”陆家羲?谁是陆家羲?大会组织者茫然不知。还有什么比这更羞辱!还有什么比这更悲哀!陆家羲啊!六叹!
身无长物。陆家羲作为中学教师,不是权贵,不是名家,他只是个草根。他不要金钱,不要享受,只想解题。他不求名声,不求地位,只想攻关。当门德尔松邀请他去多伦多大学的时候,他婉拒了,因为他想着祖国。当门德尔松的一句话把他推进中国组合数学大会的时候,他拮据得没有路费,现向学校基金会借钱。当他会后回家不久,终于崩断生命琴弦的时候,留给妻女的只有400元债务、没着落报销的单据和5箱书。还有什么?除了没完成的斯坦纳系列论文.什么都没有了。带着学识的富有和债务的贫穷而去,这就是你,陆家羲!七叹!
痛失首创。陆家羲早在1961年就完全解决了科克曼系列问题,可是得不到发表,稿件现在已经找不到了。那么就拿已经找到的完整论文来说吧,也是在1965年(后经严格审查,论文完全成立),仍是未得以发表的。可是世界公认第一个解决科克曼系列问题的威尔逊和乔得赫里的论文,却是1971年发表的。看,整整比陆家羲晚了6年,一个重大的科学成果的首创权就这样失去了!是我们中国人不聪明吗?不是!那么是什么?八叹!
后人难及。陆家羲在猝然去去世的时候,他所证明的不相交斯坦纳三连系大集定理还遗留6个数值(141,283,501,789,1501,2365)的大集没有解决,但是陆家羲自己在大连的全国首届组合数学学术会上宣布,他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即将成文。可是他从大会上回来不久,就猝然辞世。那以后,全世界都要攻克这6个数,可是纵然有陆家羲的手稿及24页的提纲做参照,纵然有最先进的电子计算机作为辅助工具,甚至纵然有团队的协同合作,但是在多少年内,竟还是未攻下其中哪怕最小的一个数!要知道陆家羲全凭一个人的徒手计算啊,他有着怎样的大脑和毅力啊!九叹!(这个数现已被荷兰数学家用另外的方法解决)
仍为异类。陆家羲为着他热爱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如人们所说:他正当颠峰之刻,累死了!他虽然受尽了苦难和磨难,但他终于攀登到了顶峰,他让全世界看到并承认了他的成果,他赢得了国外数学家的尊敬和高度评价,他获得了1987年中国科学技术创造性成果最高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但是,且慢,至今在一些人的眼里,他还不是数学家,只是个业余研究者,是个爱好者,他“缺乏专业知识和系统训练”,他对“数学不可能有高见”,他仍然是“已经结束的拉马杜贾时代”的不可能有作为者!就是说,无论你取得什么成果、什么成就,你仍然在另册!陆家羲,“谁让你不幸生在中国”!十叹!
末了,赋《叹陆家羲》诗一首:
生前何其寞寞,死后方得哀荣。终究还是异类,让人扼腕长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