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传记有感
(2024-07-14 10:20:38)
最近连续读了李政道的一本传记和江才健先生的《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有一点感想。
首先,写名人传记可以很容易,也可以极难。说容易,是因为关于名人的故事、记载、报道素材很多,收集整理一下,攒出一部传记不是很难的事;说难,是因为要想写出一本内容详实、有血有肉,能够还原历史真实并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传记,非得下一番苦功夫不可,这对作者的严谨态度、历史眼光和客观公正性有非常高的要求。
李政道的这本传记,差强人意。可以理解作者对传主怀有深深的敬仰之情,刻画他的成就与美德无可厚非,但传记还是应当尽可能客观公正,如果文学性胜过历史性,或人物形象过于完美,就未必是读者想要读的传记。况且这本传记几乎完全绕开了李政道与杨振宁决裂这个重大事件,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陷。
江才健的这本杨振宁传,采访了许多当事人、参阅了大量史料,花了6年时间才完成,是一本质量很高的科学家传记。最可贵的是作者始终坚持客观公正的立场,不为尊者讳,没有回避历史真实,也没有回避大家口中对传主的真实评价,突破了人们心目中大科学家千篇一律的形象,努力写出了独特的个性特点,呈现真实立体的形象。书中详细写了杨李关系破裂的经过,也讲述了杨振宁在工作生活其他方面的遗憾甚至错误。
许多历史事件,恐怕已经很难探寻到绝对的真实。当事人的记忆可能模糊甚至出错,后人也很难完全理解彼时的形势条件,因此出现众说纷纭。而一些对国家或个人来说重大的决策,是对是错、孰优孰劣,恐怕在做出决定的时候也很难有准确的把握。例如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要不要投巨资建高能加速器,派最优秀的人才出国学习是好事还是人才流失,顶级华裔科学家加入美国籍应如何评价,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轻重……
李杨二人都是西南联大的杰出毕业生。在那个战火纷飞、物质条件极端艰苦的岁月,西南联大集聚了国际水准的老师和全国最优秀的学生,在学成报国的强烈信念下,培养出的学子到了美国顶尖高校仍是最一流的,令美国人刮目相看。现在国内的高校应如何向西南联大学习,尽快提升教育质量呢?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