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了一本好传记

(2023-12-28 08:12:39)
分类: 生活记事本

    《追寻记忆的痕迹》是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埃里克·坎德尔的自传。这本书有厚厚的500多页,而且有许多神经生物学和脑科学的专业知识,但我没花几天就读完了。主人公高开高走、辉煌耀眼的科研生涯,令人叹为观止。

    如果有所谓的天选之子,埃里克大概算一位。他从小聪明过人,二战期间还是小学生的他从维也纳流亡美国,仅用几个月就掌握了英语。他一路学业顺利,体育成绩也极其优异,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历史与文学专业。后来在兴趣导向下,没想到一个优异的“文科生”转了行,在精神分析领域拿到了医学博士学位。但他并没有做精神科医师,而是在科学研究中找到了极大乐趣,在从头学习神经科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知识后,成为了一名无比成功的神经生物学家,去世时已是90多岁高龄。

    纵观他的一生,让我生出许多感慨。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与其他学科相比,生物学领域的前沿进展似乎更加显著、更为迅疾,也更激动人心。生命科学新知为人们了解生命、了解自身、改进健康提供了十分有力的支持,未来也必将是充满前景的领域。

    科学研究是一项艰苦和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但也有可能成为价值无限的事业。能够站在科学的潮头,揭示宇宙与自然的奥秘,扩展人类认知范畴,这是件多么令人兴奋的事。然而,与绝大多数默默无闻的科研工作者相比,想要真正有所成就,在人类科学史册中留下痕迹,条件是十分苛刻的。首先,对个体的思维能力、探索精神、创新勇气、努力程度等都有很高的要求;而能否进入一个有前景的领域,是否有一个已然身处前沿的起点,能否第一时间接触到最新的研究动向,是否拥有优秀团队助力……这些外界因素也至关重要。埃里克的成功,他个人出众的学术能力毋庸置疑,而哈佛、哥大顶尖的学术环境和全球最优秀助手的加盟也必不可少,而他则非常善于第一时间吸收相关领域最新进展,并总是能够在学科交叉点上找到突破。比较起来,我国科研的差距还很大很大。

    埃里克学生时代建立的兴趣,是他学术生涯的敲门砖。他青年时的兴趣是德语文学,曾经做过很深的研究,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著作。循着这一兴趣,他取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又在当时最厉害的神经生物学家的影响下,进入了科研领域。最后,如果没有当年的文学功底,恐怕也不会诞生这样一本自传。从他的经历来看,深入培养一项兴趣,对一个人的人生之路往往是决定性的。这不由得又使我联想到中国的基础教育,不利于培养孩子们真正的热爱。这个话题,一言难尽。

    这本书也让我对二战时奥地利犹太人的经历有了一些了解。犹太民族真的是一个神奇的民族、了不起的民族,也是一个命运多舛的民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