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几天了,总是不舍得写下这一篇总结,似乎心里不愿意这次旅行就此结束。暑期之行,无比成功、美好。西班牙的建筑、艺术、景致和风土人情固然吸引人、陶醉人,但旅行如此成功和美好的另一大原因,是旅伴。名义上是我带孩子出行,实际上也是他陪伴我出行。两个人,十一天,只有两个字:幸福。
游记都是流水账,今天想试着总结几条欧洲留给我的比较深的印象。
最强烈的印象,是他们人与人之间比较亲切,陌生人遇到了也很自然地打招呼、搭讪,服务业的工作人员几乎总是面带微笑,极少有不耐烦的,也愿意与客人聊几句,感觉他们都喜爱自己的工作并感到自豪。相比之下,我感到我们相互之间提防的心理比较重,人与人之间比较冷漠,服务员们总是一副不耐烦的冷脸。我猜想这也许与宗教影响有关吧。
比起来,他们的整体素质应该还是要高一些。把小费留在桌上不用担心丢失,自助餐交费全凭自觉,没有插队、随地吐痰等现象,在地铁上能见到读书的人。
街头音乐家是一道风景。他们演奏的入神,周围欣赏的人也很愉快,听罢鼓掌喝彩,自然而然地放下几个零钱,双方都不失尊严。街头涂鸦则是随处可见的另一道风景。我感到他们的艺术修养明显要高,也更加自由洒脱。中国人活得还是拘束吧。还有幽默感,甚至在博物馆中也常常能看到令人忍俊不禁的内容,我们气质里似乎没有这个。
西班牙各个城市里到处都是有年头的建筑,老城风貌保存的很好,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不知这是不是跟他们用石头我们用木头有关,我们的城市中历史的味道、独特的风格越来越罕见了。
还有一大优势:人少!即使是最热闹的地方、最拥挤的地段、最火爆的景区、最繁忙的地铁站、最热门的餐厅、排的最长的队……那都比国内差远了。这一点咱们可实在是没办法啊。
我还注意到欧洲游客中经常能见到坐轮椅的残疾人甚至智障人士,他们的家人很坦然地陪着他们游览,工作人员也都习以为常,对他们关照有加。这在国内是很少见到的。我想这背后有比较深刻的文化因素吧,也许与宗教也不无关系。
我非常喜欢街边随处可见的露天餐桌,无论什么时间,总有许许多多人很闲适地坐在那里,随意喝上一杯,歇歇脚、聊聊天。国内是不是大家普遍没有这样闲适的心情,因此不见这种场所。
另外,儿子在火车上、飞机场和长时间等待的时候,是要拿出作业来写的。我没有看到任何一个旅途中还学习的外国孩子。
还要吐槽一点,在国内上西班牙的网站特别慢,许多网站完全打不开,网上订票也有障碍;百度地图大多数时候还算能用,但信息的完整度、精准度比起谷歌来差距很明显,而国内手机又无法用谷歌。我们信息行业国际化壁垒还相当严重。
说了这么多西方的好,也得说点不好的。
首先自然是消费高。酒店价格折合人民币大约是国内两倍,饭钱、出租车大约都要四五倍,而景点门票价钱相对较低,大多数不到一顿饭钱。另外,基础设施相对偏旧,没有高铁,手机支付不普遍。
当然以上只是这短短的时间里十分肤浅的观察。
从北京出发的那一天,台历上小林漫画配的话语是:“不是旅行治愈了你,而是你在路上放过了自己。”让我为之发了一阵呆。回来的第二天,台历上赫然写着:“后来每个夏天,都在怀念那个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