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周花了整整四个下午的时间,参加了一次亲子关系主题的沉浸式团体课。这是第一次体验此类活动,挺有新鲜感,也有一些收获和感受。
老师多次提到了“试错”,青春期孩子生理和心理发育节奏不匹配,要想让他们弥补不足的地方,只能通过多给他们试错机会。反思:我对于孩子过分关注、过于想让他避免走弯路,反倒阻碍了他成长,以后要自我提醒,多留给他自主空间,避免过于关注对他的干扰,多让他自己试错,在试错中才能更快成长。
老师讲解了适用于孩子行为管理的SMART法则,其中启发到我的在于,确立的目标务求具体,避免模糊;当看到孩子的变化时,要及时肯定;执行中允许有例外情况出现,这也是一种接纳。
关于“情绪”,要懂得情绪(内在)与情绪行动(外在)是两个不同层面。情绪具有非理性、宣泄性、必要性等特点,应当以更加平和、坦然的心态来面对孩子的情绪和自己的情绪,不必刻意避免。孩子每次表达情绪,都是他宣告独立的表现,成为独立的个体是必然的成长趋势,其中一定伴随着冲突。要留意什么引起孩子的情绪,导火索是什么,尽可能去避免。
处理情绪的方法,对我的启发是:当与孩子之间产生情绪冲突时,首先要先处理好自己,按下暂停键,替对方的情绪想1-3个理由,站在孩子的角度认可他的理由,在沟通中努力寻找双方的共同点,说出对方的原因,可以把问题抛给孩子,征求他的解决意见。回想以前,自己在处理冲突时做的确实不够好。
关于“接纳”孩子,不仅要接纳被自己或他人认可的部分,也要接纳不被自己或他人认可的部分,接纳孩子与自己的不同之处,虽然很难,这要求我们放宽自己的接纳程度。如何做到接纳,有几个注意点,一是认同对方的感受(可以不认同行为),与孩子站在一起,而不是站到孩子的对立面;二是倾听时不带立场和个人价值观,通过重复孩子说的内容,体现我们的关注、关心。孩子的一个缺点背后很可能是另一个相应的优点。即使想纠正孩子,时机不到,难以实现。
一些话术:“你应该怎样做”改为“你如果怎样做,我会怎么样”。“判断”改为“求证”。
我的感受:与孩子的沟通还很欠缺,特别是我的感受对他表达的很不够,也许是以为孩子不能理解,也许是关注重心在他身上,也许是我太不善于表达。以后可以试试改变一下。另外,一起参加团体课的好几位家长非常乐于分享、善于分享,而敞开心扉对于我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其实真的像老师说的,分享越多收获的也就越多,开诚布公的和他人沟通交流,是一件很享受的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