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爱因斯坦成才之路所想到的
(2025-09-12 14:12:05)
标签:
回忆往事忆旧故事照片历史情感文化健康图片摄影图片旅游景观山水艺术健康军事财经理论娱乐时尚旅游图片摄影 |
分类: 幼儿早期教育 |
从爱因斯坦成才之路所想到的
李晓东
如果有人问我,谁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大科学家?我的回答,一是牛顿,二是爱因斯坦。他们两位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科学家。
爱因斯坦是研究理论物理学的,他创立了“狭义和广义相对论”,提出质能方程(E=mc²);解释光电效应获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还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
其实,爱因斯坦并非天才的神童。据资料记载,幼年时的爱因斯坦存在语言能力滞后现象,别家同龄孩子都可以说话了,爱因斯坦却才会磕磕绊绊地发音。他的父母开始为他担忧,直到3岁后他才学会说话,曾被老师认为“智力迟钝”或“笨孩子”。他的这种现象后来被学界定义为“爱因斯坦综合征”,特指语言发展滞后但智力超常的儿童。
爱因斯坦10岁才入小学,因为他太笨学习成绩不佳,受到了许多同学的嘲笑和羞辱。12岁的时候,他自学了代数和欧几里得几何。还阅读了康德的哲学书籍。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成功也离不开他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他喜欢思考一些看似简单却又难以回答的问题,比如光是什么?时间是什么?空间是什么?他总是不满足于接受现有的知识,而是要探索它们背后的原理和规律。因此,爱因斯坦喜欢用想象力构建一些思想实验,来检验他的假设和推理。他的一些著名的思想实验、电梯实验、火车实验,都来自于这种好奇和探索方法,他几乎是完全靠脑子洞察了宇宙的奥秘。
正是由于他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因此,他会转移注意力甚至集中精力来研究他所好奇的世界,于是他在中学的课堂上遭到了老师的强烈排斥。
1895年,德国慕尼黑的中学课堂上,16岁的爱因斯坦低头凝视着指尖跃动的光线,他的注意力没有集中在老师的讲课上,而是走火入魔地在思考光是怎么穿过他的手指空间的?他的走神儿彻底激怒了讲台上的老师。当爱因斯坦为自己辩解,说他已经知道老师所讲课内容的答案时,老师勃然大怒地吼道:“你撒谎!你根本就没有听我在讲课,你这是对课堂的亵渎,你赶紧出去!”于是,这个在物理学方面具有天才智慧的少年爱因斯坦,被老师粗暴地逐出了教室。
回到家后,父亲赫尔曼不分青红皂白就怒气冲冲的向爱因斯坦吼道:“你现在就回去和老师道歉,今后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完成学业!否则,你就去舅舅的工厂当学徒!”。
爱因斯坦本来就对老师的驱逐非常不满,回家之后又遭到了父亲的斥责,更是让他火上浇油。爱因斯坦认为,老师教的东西都是死记硬背的条条框框,根本不是学知识。他还认为,父亲根本就不了解具体情况。在课堂上,我之所以没认真听老师的讲课,因为他讲的那些内容我都知道了。我没有“精神遛号”不学无术,而是把注意力转移到我喜欢的物理学上面,我在探索和研究光学的现象。
父子俩各说各的理儿,吵得面红耳赤。爱因斯坦有口难辩,只好回到自己的房间,关上门盯着窗户发呆。他忽然发现阳光透过玻璃,在墙上投下光斑。他伸手去抓,光斑却跟着移动。
这时,母亲端着热牛奶悄悄走进儿子的房间。她看着儿子在墙上追逐光影的手指,仿佛在玩一场只有自己懂的游戏。她没有责备儿子,也没有提起让儿子向老师道歉的事。而是温柔的问儿子:“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名字)今天在课上你觉得光穿过你指缝时你在想什么?”
少年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像小溪,像清澈的小溪流过石头”。“光,一定有他自己的路,只是我们还没发现它”。这时,妈妈用的手抚摸儿子的头发问儿子:“那你找到证明他的路了吗?如果还没有,要不要先去图书馆看看?那里或许藏着别人走过的足迹……”他巧妙的绕开了对错的争执,为迷茫的追光少年悄然推开了一扇继续探索的门。
第二天早上,母亲没有送儿子回课堂,而是牵着他的手走进了慕尼黑图书馆。他指向书架上的书告诉儿子:“你瞧,阿尔伯特那里有很多人也在研究光,你去听听他们的想法吧,或许当你找到了答案也能把它讲给老师听的。”那一天,爱因斯坦在图书馆看的如痴如醉,他觉得自己的收获太大了!
由于爱因斯坦在课堂上没有集中精力注意听讲,甚至被老师认为是对课堂的亵渎,使得学校下达了最后通牒:“要么爱因斯坦在全校面前认错,要么退学!”得知消息的爱因斯坦将自己反锁在房中,经过反复思考和斟酌后,他认为:自己不想消极地认错,一旦认错了,今后他的思维就会受到束缚和紧固。只能默默的听老师讲课,再死记硬背一些条条框框,没有了自己的思考,也就没有了自己的创造欲望和动力;他也不愿意退学,因为学习知识是他强烈的欲望,退学之后就没有了学习环境,没有了对理想前途的追求。经过反复的权衡利弊之后,他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信念:“妈妈,我不想认错,也不想去工厂,我想去瑞士的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留学,那里有我最喜欢的物理学!”。母亲听到儿子的心声,心里猛的一跳。她知道,那可是世界名校,无数学子挣破头也要挤进去的顶尖学府。他看着儿子眼中流露出对知识渴望的神态,便斩钉截铁的答应道:“去!妈妈支持你!”。
为了筹集昂贵的学费,母亲毅然卖掉了自己珍藏多年的银质餐具,每天还要起早贪黑地缝洗衣服赚点零花钱。爱因斯坦担心母亲累坏了身体,他想辍学打工。母亲听了儿子的想法之后,担心会影响他求学的欲望。母亲没有给他讲大道理,而是与儿子反复地权衡利弊,用自己切身的体会来告诉儿子,如果你不选择一个理想的名校,如果你学不到你最有兴趣的物理学,你就无法在物理专业上取得优异的成就。那么,即使你再心疼妈妈,妈妈也无法感到你给我的温暖。
在母亲鼓励的目光里,爱因斯坦坚定了报考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的信心。他的数学与物理试卷以满分的成绩震惊了考官,却因拉丁文不及格而未被录取。成绩出来后他蹲在考场外哭泣,母亲安慰他说:“拉丁文不及格,那就去征服拉丁文,就像你当年征服小提琴一样!”此后,母亲领着他找到一所中学复读。复读的日子是艰苦劳累的,但是时光不负有心人。
1896年,爱因斯坦终于考上了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离开那家复读的中学时,校长紧握母亲的手感慨道:“夫人,您的儿子是块稀世璞玉,只是需要不一样的雕琢方式”。母亲眼前蓦然浮现出慕尼黑中学走廊里那个被驱赶的落寞身影。如今已像一颗沐浴在阳光下的树苗,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挺拔与茁壮。
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里,爱因斯坦如天马行空,他挣脱了刻板的课程束缚。他不必再把宝贵的时间分配给那些可学可不学的教材记忆里,他甚至跳过基础知识的学习,直接进入专业课题的研究。他还可以与物理教授探讨光究竟是粒子还是波?那束在墙上跳跃的光斑,早已在他心中种下了颠覆传统理念的种子。正是有了这所大学的学术环境,又经过几年的学习实践,使得他本人有了科研的理论基础,1905年震惊世界的狭义相对论横空出世。其中有个精妙的比喻,坐在匀速行驶火车上的人,看窗外树木似乎在后退。正如光在传播时,我们也身处移动的时空之中。他写信告诉母亲,这个想法就源自那个下午我在墙上追逐光碟的游戏。
当母亲收到这封信时,她正坐在窗边为丈夫读着报纸上关于相对论的天书版报道。父亲赫尔曼挠着头憨厚的笑道:“我还是弄不懂这小子说的啥?但我知道他没去当学徒挺好!”母亲将儿子信折好贴在心口,眼中闪着欣慰的泪光,他找到了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光芒。
1921年,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闪光灯下记者蜂拥追问他成功的秘诀!他说我要感谢两个人:一个是千百年来不懈探索光的科学家们;另一个是我的母亲,是他允许一个被学校赶出来的孩子整天地对着光发呆。
多年后,爱因斯坦重返慕尼黑那所曾将他勒令退学的中学。现任校长恳请他演讲,站在讲台上的他,讲述的不是深奥的物理学,而是当年那个让他暖心的故事。16岁那年,我因凝视一束光而被赶出教室,母亲没有责备我,她只是坐在床边问我:“阿尔伯特,你看到光穿过指缝,你在想什么?”爱因斯坦回答母亲,“后来,我明白真正的教育不是勒令你闭嘴,而是赋予你说出心中所想的勇气”就像自卑与超越中的那句名言:“自卑能毁灭你也能成就你,超越自卑,你将成为内心强大的自己”。
当我们一直用规矩的母子塑造少年,当权威斥责学生的出格,当家长宣判孩子不是读书的料,唯有母亲敏锐地捕捉到了爱因斯坦指尖追逐光斑时,那份异于常人的专注与痴迷,才是使儿子成为全世界顶尖人才的动力!
爱因斯坦的母亲没有熄灭儿子那看似无用的火苗,而是小心翼翼的护住他,为他寻找生长的土壤,母亲用无条件的信任与付出,为儿子架起了一座通往梦想彼岸的桥梁,他的支持不是盲目的溺爱,而是对儿子独特天赋与内在热情的鼓励。“儿子你去追吧,妈妈陪你,妈妈支持你!”。母亲的承诺,给了爱因斯坦信心和胆量。使他有了颠覆传统理念的底气,促使他创立了“狭义和广义相对论”等一系列科研成果。
今天,我们从爱因斯坦的成才过程,可以看到一个上课不注意听讲,甚至被学校开除学籍的坏学生,无法想象他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名牌大学,并且他能创造出颠覆传统理念的科研成果,最终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这种貌似离经叛道对科研的追求,后来却成为改变世界的起点。而帮助孩子守住那份追求的勇气,便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最好的教育理念,至今仍在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