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爱读书的领袖——毛泽东
(2025-07-29 09:18:43)
标签:
回忆往事忆旧故事照片历史情感文化健康图片摄影图片旅游景观山水艺术健康军事财经理论娱乐时尚旅游图片摄影 |
分类: 散文随笔 |
酷爱读书的领袖——毛泽东
李晓东
在古今中外的领袖中,毛泽东是一位一生酷爱读书、饱读诗书、博览群书、终身读书、活到老读到老,而且学富五车的读书人,像毛泽东这样勤奋刻苦读书的领袖十分罕见。
对毛泽东来说,读书已经是他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就像吃喝拉撒睡一样,不可一日或缺。他自己就曾经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的读书志向、读书精神、读书态度和读书方法,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借鉴。
一、生活在书堆中
我曾经参观过他在中南海颐年堂里面的故居——菊香书屋。我没看见菊香书屋里有任何豪华的摆设,唯独是整面墙壁的大书架和塞得满满的藏书,尤其是他的办公桌、饭桌、茶几、床上甚至厕所里到处都是书。即使学富五车的专家、学者也无人能与之相比。美国原国务卿基辛格回忆道:“这房间看上去更像是一位学者的隐居处,而不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全能领袖的会客室。”
保存在菊香书屋的书有9万多册,不能说所有的藏书他都读过,但这些书足以见证一代伟人酷爱读书。毛泽东逝世以后,有关人员整理毛泽东的遗物时发现,其中许多书籍上都留下他的批注和圈画。总的说来,毛泽东的阅读范围,可以概括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科学、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文学、书法、报纸杂志、丛书工具书,共11大类。
毛泽东不仅在他的卧室、办公室和游泳池的休息室里都放着书,甚至在外出时,也要带上两大箱子书,以保证他到哪儿都能读到书。无论在飞机上还是在火车上,他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读起来没完。即使到了陌生的地方,他的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也同中南海的家里一样到处都摆放着书,以便利用点滴时间读书。
除了自己所藏的书外,他还经常到图书馆借书读。据有关人不完全统计,毛泽东进北京以后至1966年9月,他先后从北京图书馆、北师大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等处借书2000余种5000余册。在他的遗物中,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毛泽东在北京图书馆的借书证。即使到外地视察,他也到处借书读。在杭州、上海、广州、武汉、成都、庐山等地图书馆,都留下了他借书的记载。
二、从小就酷爱读书
早在少年读私塾时,他就读了《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普及读物和“四书”、“五经”等儒学著作。后来,他到处借书包括借和尚的经书来读。韶山冲的各家的书读完了,他就跑到湘乡外婆家去借。在停学在家的两年中,他白天下地干农活,晚上坚持读书到深夜。在这两年中他读了韩愈的古文和能背诵四百多首唐宋诗词,无不读到能背诵出来的程度。
在湖南第一师范上学时,每天一大早就到湖南省图书馆看书,图书馆还未开门,他就在门口守候。为了读完一部著作,几乎天天分秒必争,甚至连中午饭也顾不上吃,在邻街的小铺上随便买点吃的,就又进图书馆继续读书。他还常常拿着书本到车水马龙、人声嘈杂的城南门口去读书。他专心致志,旁若无人,只顾自己集中注意力埋头看书。
为了多读书,宿舍熄灯后,他自备一盏小灯,下面用一节竹筒垫高,坐在床上继续看书。当同学们都已进入梦乡,他还在昏暗的灯光下看书,有时通宵达旦。
毛泽东后来回忆他在湖南省立图书馆读书的生活时说:“我正像牛闯进了菜园,初尝菜味,就大口大口吃个不停。”“我读了亚当·斯密的《原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约翰·斯·密尔的一部关于伦理学的书。我读卢梭的著作,斯宾塞的《逻辑》和孟德斯鸠写的一本关于法律的书。我在认真研读俄、美英法等国历史地理的同时,也阅读诗歌、小说和古希腊的故事。”
三、藏书是最大的嗜好
在革命战争的岁月里,毛泽东也不忘了千方百计找书读。1932年4月红军打漳州时,他就收集到了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列宁的《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个策略》和《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等书。
长征路上,没有东西吃,毛泽东身体较弱。但是,他躺在担架上还看书。一次,他叫张闻天夫人刘英为他炒点麦粒。他躺在担架上,一边抓麦粒吃,一边读书”。
到延安后,毛泽东的书逐渐多起来了。最初,他把书放在平房里。后来,因日机轰炸他只好把书转移到窑洞里。一次,在转移中他的书被散失了一些,为此他生气了好长时间。
1947年红军从延安撤退时,他把别的东西都丢下了。唯独坚持把心爱的书带走。经过千辛万苦,那些记满了他批注的书最终随着他搬进了北京,这些书是他的命根子。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中南海菊香书屋的藏书近10万册。从《尚书》,《春秋》,《左传》,到《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纲鉴易知录》,《历朝纪事本末》,《读史方舆纪要》,《清史稿》。从明清近代史学家李贽,赵翼,魏源,康有为,章太炎等人的史著,史论和考订,到现代史学家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等人的历史著作和各种通史,断代史,史论都有所收藏。毛泽东的藏书包罗万象,既有文史哲类的人文科学书籍,还有许多自然科学书籍。
四、珍惜时间博览群书
毛泽东常说:读书治学没有什么捷径和不费力的窍门,就是一要珍惜时间,二要勤奋刻苦。他说,他是“在马背上学的马列主义”。
毛泽东强调要珍惜时间,一分一秒都要过得有价值。毛泽东反对把精力用在打麻将、打扑克、跳舞这些方面。他说:“应当把工作以外的剩余精力主要放在读书上,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提倡以“挤”的方法获得学习的时间,以“钻”的方法求得对问题的深入了解。他曾经对旧日的同窗朋友萧三说:“大家总推忙得很,……忙,就要挤,比之木匠在木板上钉钉子,就可以挤进去的。”毛泽东提倡:“要在工作、生产的百忙之中,以‘挤’的方法获得学习的时间,以‘钻’的方法求得对问题的深入了解。”
毛泽东身负党和国家的重任,日理万机,但他仍利用饭前饭后、飞机上、火车上甚至上厕所的片刻时间读书。他把工作之余的一切时间都用于了读书。毛泽东喜欢游泳,每次游泳下水之前要活动身体,就在那几分钟里,他还要看上几句古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他又捧起了书,他把读书作为游泳之后的休息。据服务人员介绍,就是利用这些时间,他竟读完了《昭明文选》和许多其它书刊。
据身边工作人员回忆,毛泽东每天睡眠的时间很少,总是废寝忘食地读书。读书忘记了睡觉,读书忘记了吃饭是常有的事。
毛泽东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书对他来说就是生命,不可须臾相离。在毛泽东的读书生涯中,最为感动人的情节,当属毛泽东的读书精神。
由此看来,读不读书是人的思想问题。当读书成为一个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你就不会没时间读书。
五、认真地学,反复地读
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他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诵。
《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他从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过。他看过的《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种以上。一部《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读,五十年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他批注的版本,现存的就有三种。
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他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等,他都反复研读过。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划。
六、活到老读到老
在古今中外的领袖人物中,毛泽东读书之多、之广、之深、之活,无人能与其相比。
毛泽东在1957年10月2日给秘书林克的信中说:“钻到看书看报看刊物中去,广收博览,于你我都有益”。
毛泽东说,“研究中国历史,必须扎扎实实地把《二十四史》学好”,“不仅《二十四史》,稗官野史也要读”。他早年就通读了4000万字的《二十四史》。有些部分不止读过一遍,而且还作了许多圈点、勾画和批注。
他喜欢鲁迅的著作。对最早的一套的20卷本的《鲁迅全集》爱不释手。即使行军打仗,也把它带身边。建国后,出国访问时也要随身带上几本,一有空就读。后来,人民文学出版社陆续出版了新版的《鲁迅全集》。毛泽东对这套新全集也十分珍爱,把它放在身边,经常阅读。1975年8月,他重病在身,还在书上写批注,赞同鲁迅“剜烂苹果”的比喻,主张正确批评,反对“首饰要‘足赤’,人物要‘完人’”。
毛泽东对自然科学的著作也很有兴趣。布鲁诺、坂田昌一、李四光、竺可桢、杨振宁等科学家的重要著作和许多自然科学刊物。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赫胥黎的《天演论》等名著,他反复读过多遍。
50年代后期,毛泽东还钻研过农业、土壤、机械、物理、化学、水文、气候等方面的书籍。1958年9月,张治中与毛泽东一起外出视察工作。有一天,在行进的列车上,毛泽东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一本冶金工业方面的书。张治中诧异地问,“你也要钻研科技的书?”毛泽东说:“是呀,人的知识面要宽一些。”
七、独到的读书方法
毛泽东的读书方法有“四多”:多读、多写、多想、多问。
所谓“多读”就是要博览群书,还要对经典书多读几遍,达到读懂、精熟的程度。
所谓“多写”,就是记好课堂笔记,自学时写好读书笔记。读到书中好的句子,就要摘录下来。多年后,他积累了很多读书笔记。“多写”的另一项内容,是他坚持写眉批。
所谓“多问”,就是毛泽东经常深入到社会学习。他愿意听名流学者的讲学,他经常去“船山学社”听王船山的讲座,虚心向他们请教。他常对人说:学问就是又“学”又“问”,我们不但要好学,而且要好问。
八、不动笔墨不看书
从青年时代起,毛泽东便养成了“不动笔不看书”的习惯。在湖南第一师范上学时,他曾阅读批注了德国鲍尔生著的《伦理学原理》。全书不过十万字,他却写了1.2万字的眉批。而且,用红笔和黑笔将全书逐字逐句都加上圈点、单杠、双杠、三角、叉等符号。
几十年来,他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
毛泽东动笔读书,还纠正原书中的错别字和改正原书中不妥当的标点符号。
九、把书籍奉为老师
毛泽东反复强调,指导共产党人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他多次指出,学习马列主义一定要认真读书,坐下来,钻进去,不能像看小说那样,一目十行,走马观花,而要一句句、一段段地认真思考,用心领会。
他一生阅读了大量的马列著作,不仅有全集、选集、专题文集、单行本,而且有许多马列的政治、经济、哲学、军事、文学、史学等专著。
他说:“《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遇到问题我就翻阅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有时只阅读一两段,有时全篇都读,每阅读一次,我都有所启发。我写《新民主主义论》时,《共产党宣言》被翻阅过多次,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于应用,要应用就要经常读、重点读。”对《共产党宣言》一书中的许多精辟论断,他几乎全能背下来。
十、一辈子苦读不辍
晚年的毛泽东,80多岁了,身体衰老了,视力减退了,生活上已不能自理,但读书的劲头丝毫未减,当他读起书来的时候,仍然可以达到如醉如痴的地步。至于什么时候该翻身,该活动,该吃药,该打针,该喝水,该吃饭,他都通通忘掉。有一次,他发烧到39°,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 ”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回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在患白内障之后,他的视力几近失明,他就请工作人员读给他听。眼睛做白内障手术后,视力有所恢复,他又开始了大量的读书。有时竟然一天读上十几个小时,躺在床上养病时,仍是手不释卷。甚至在生命弥留之际,只要抢救过来,恢复常态后,他就以惊人的毅力又找来书读。
毛泽东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读书学习不止的人。直到临终前一天仍坚持看文件读书。据回忆文章披露,在他弥留之际,“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毛泽东只看了几页书,就又昏过去”。“根据医疗组记录,8日这一天,毛泽东看文件、看书达11次,共2小时50分钟”。
毛泽东一生嗜书如命,手不释卷。他终身以书为伴,以书伴行,以书伴眠,以书伴厕……以书伴生命的分分秒秒。他在延安时号召干部学习时说过:“年老的同志也要学习,我如果再过10年死了,那么就要学9年零359天”。毛泽东可谓终身学习、酷爱读书的典范,他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