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自然生态的西江“千户苗寨”

标签:
回忆往事忆旧故事照片历史情感文化健康图片摄影图片旅游景观山水艺术健康军事财经理论娱乐时尚旅游图片摄影 |
分类: 旅游游记 |
走进自然生态的西江“千户苗寨”
李晓东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雷山县,是由十多个自然村寨组成的愈千户规模的超大型苗寨。如今这里依然保留了苗族文化的“原始生态”,并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的村寨。
据史料记载,西江苗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59年。传说这里曾是蚩尤的部落,这里的苗族人是蚩尤三儿子的后裔,生活在这里的苗人至今依然保留着“原生态”的传统。



走进苗寨,环顾四周的建筑,都是清一色的三层木质的“吊脚楼”老旧的“吊脚楼”显得低矮简陋,房顶多是黑色的石片;崭新的“吊脚楼”则高大漂亮,房顶也换成了瓦片。依山而建的“吊脚楼”,层层叠叠,从山麓一直排到山巅。其错落有致,颇有艺术气质;其规模宏大,令人惊叹不已。身着艳丽民族服饰的苗族大嫂,头上别着艳丽的花朵,背上背着小娃娃,在“吊脚楼”里进进出出,怡然自得地走在风雨桥上,漫步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犹如走在“原生态”般的千年苗寨里,又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男耕田、女织布”的年代,又似乎脱离了“人头攒动、接踵摩肩、为生活而四处奔波”的现代生活环境。
这里的苗族民俗节日,依然保持有“原生态”的“鼓藏节、龙舟节、吃新节、苗族歌节”等。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具有“原生态”特点的苗族传统舞“踩鼓舞”、“长鼓舞”等,还可以听到“原生态”曲调的苗族优美山歌。
我是2024年9月初来到这里的,没有赶上任何节日,因此也没能有机会参加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但是,我们在寨子中心的芦笙广场上,观看了苗族的少女和帅哥身着少数民族特色服饰,载歌载舞的表演。尤其是苗族姑娘的盛装表演,手托花篮,舞姿优美,环佩叮咚,歌声动听,豪华的配饰承载着娘家对女儿无限的宠爱。女孩子个个温柔明媚,带着山里人有特有的质朴和羞涩,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神秘色彩“原生态”的苗族世界。
我们还参观了介绍苗族民俗的“婚俗、服饰、饮食和银饰文化博物馆”,欣赏了漂亮的苗族服饰、精美的银饰,品尝了苗家的“长桌宴”……
所有这些都让我大开眼,真的是美不胜收……
然而,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也是这里最美、最值得欣赏的美景——“原生态”的“吊脚楼”。
苗家人深感这里的耕地稀缺,谁也舍不得在寸土纯金的耕地上面盖房舍。于是,聪慧的苗族人便利用这里被群山环抱的地形特点,选在70度以下的斜坡陡坎上建房,这便促使吊脚楼在此形成如此大的规模。
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如今西江苗寨已有千户之多。放眼望去,千余座吊脚楼依地势起伏顺山势而建,建筑群从山底一直建到山巅。可谓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若从山底向上放眼仰望,那铺天盖地、密密麻麻的吊脚楼竟然从山脚下的人间一直蜿蜒到山巅的云端,再顺着山势上下铺展开来,遍布周围的群山。可谓气势恢宏、蔚为壮观,令人叹为观止。
吊脚楼,本来是南方少数民族较为普遍的一种“原生态”的古老建筑,主要建筑在山地的斜坡及湖泊、峡谷溪流的水旁。吊脚楼建筑的后半部分往往建在山坡高处,前半部分多建在山坡的低洼处,因此要用木柱来支撑,以构建出吊脚柱结构。经过千百年的实践和摸索,西江苗寨的工匠在传承传统的干栏式建筑的基础上,更是运用力学原理,采用长方形、三角形和菱形的多重结构的组合,创建了穿斗式木质结构吊脚楼,使得整个建筑结构稳固而美观。
此外,他们还注重吊脚楼的外观和内部装饰。在屋檐、柱子端和前门上方,雕刻有“龙、凤、花、鸟、虫、鱼”等图案,增加了吊脚楼的美观和艺术价值。
吊脚楼背靠青山,面临绿水,毗邻调色盘般色泽艳丽的梯田,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之下,展现出历史悠久的古朴高雅、轮廓的秀美精致、姿态的清秀端庄,令人百看不厌。
西江千户苗寨规模之大,令人为之震撼。因此,可以认定千户苗寨既是苗族人居住的自然环境,也是其民族宗教、历史发展、民俗礼仪的集大成。这里的吊脚楼具体地体现了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傍晚的暮色,逐渐地笼罩了千户苗寨。炊烟此起彼伏袅袅升起,漫山遍野的吊脚楼,在暮色中显露出身影的轮廓。而千家万户的灯火却似星星点点灯一般,星罗棋布的布满了群山,也照亮了整个苗寨。这时若推开窗户,你就能以上帝的视角俯瞰整个苗寨的美景。天空的繁星与山坡上的万家灯火交相辉映,初秋的晚风伴随着苗族特色的乐曲旋律就会洗净游客的心灵。
而此时身着苗族服饰的我,与来自东北的十几位朋友,正在苗寨对面的山上载歌载舞。一面感受着乔装打扮的快乐,一面居高临下地欣赏着对面山上的千户吊脚楼。远远眺望着吊脚楼上那忽隐忽现的灯光,好似孩子们不停地眨着眼睛,仿佛自己身处在人间仙境之中。
余秋雨当年曾经来过西江千户苗寨,他在这里题字:“以美丽回答一切”。这又让我想起十年前中央电视台的一句广告词:“走遍大地神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