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宝坻老家寻根问祖

标签:
回忆往事忆旧故事照片历史情感文化健康图片摄影图片旅游景观山水艺术健康军事财经理论娱乐时尚旅游图片摄影 |
分类: 散文随笔 |
回宝坻老家寻根问祖
李晓东
我生在长在东北,祖籍却是天津市宝坻区牛道口镇芮庄子村。
从小我就听爷爷说过,我家先祖李璠(字伯瑜
伯屿
记得,1970年我第一次回老家时,看到了这座名闻乡里的老宅,其实,它早已失去了早年的风采。不过它依旧保留了老北京“四合院”的摸样,坐北朝南的是五间正房,青砖黑瓦、木门木窗。东西是两排厢房,南侧的门口是厚重的影壁墙,再外围是2米多高的围墙,正中间是一个漂亮的起脊大门楼,斜坡飞檐的大门楼很是气派。那高大的门楼和高高的门台,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门口那精美的砖雕和显赫的石墩,依然显露出昔日大院主人的显赫。
但爷爷奶奶却说不清楚先祖李璠(字伯瑜
伯屿
2018年9月15日,儿子工作调到北京。我和老伴来借机搭乘儿子的车前往宝坻芮庄子老家。
回老家与宝坻文人墨客结识,是我早有的想法。毕竟我的祖籍在宝坻,作为一个流着宝坻血液的东北人,我当然不忘寻根问祖、归依故里。与宝坻文人墨客探讨我家清朝末年翰林李璠(字伯瑜
伯屿
其实,几年前我就曾经通过信函和电话咨询过宝坻区图书馆的有关同志,但是并无结果。这一次回老家,我想面对面的与有关专家学者探讨这一问题。
9月16日,我与宝坻几位著述颇丰的文人见面后,向他们求教我家先祖翰林的“蛛丝马迹”,
尽管如此,也丝毫没有浇灭我想继续探讨先祖为翰林的热情。好在北京的三叔和沈阳的弟弟两人也热衷这项探讨,弟弟先提出够买一本《清实录同治朝实录》的书籍。三叔表示:多年前他已经购到此书并查到以下的史料:
据《清实录同治朝实录》一书记载:
丙午。引見乙丑科散館人員。得旨、修撰崇綺、業經授職。
二甲庶吉士:逢潤古、福臣、劉溥、張相宇、王先謙、朱福基、汪鳴鑾、廖壽恆、鄭守孟、顧奎、羅家劭、李汝霖、蕭晉卿、黃毓恩、鈕玉庚、李用清、楊紹和、周開銘、施之博、朱以增、吳仁傑、張清華、謝維藩、張懷恩、顧云臣、龔顯曾、文治、茹芝、胡聘之、張英麟、韋業祥、鄭溥元、松森、楊頤、潘衍鋆、董執、慶錫榮、汪敘疇、張端卿、曹秉哲、李璠、溫紹棠、周岱、樓譽普、易子彬、崔文海、俱著授為編修。
据此书记载:乙丑科散馆人员二甲庶吉士共46人之第41位:李璠
据此书记载:李璠后来官至“江西临江府知府”。
同治四年(1865)乙丑科:李溱(宝坻)、方学伊(宝坻)、李璠(宝坻)、李桂联(宝坻)、李世珍(天津)、焦俊枫(天津)
关于先祖李璠进士及第为翰林的考证只能暂时进行到这里。有关于先祖李璠的生卒年月、任职及生平事迹,留待今后再继续深入的考证。



据阮洪臣先生考证:先祖李璠(字伯瑜
伯屿
以上史实也解释了为何从清末到现代,商人地位虽已大大提升,乃至后来居上,但对儒家思想的认同却并非普遍地存在于商界人士之中;儒商一词也更多地是被学界所倡言,而未在商人意识中生根。
据阮洪臣考证:
下面照片中的两个石墩,就是当年宝坻老家门垛旁的石墩。石墩,就是我们日常说的门当户对中的“门当”,也是过去官宦和富贵人家大门左右摆放的石构件。官宦人家一般是做成石鼓形的,富贵人家一般是做成方形的。这是社会地位的一种象征,所以后来才有门当户对一说。
我的大学老同学董振明先生于2021.11.25日他给我发了下面一组信息:
国子监现在保存了198块进士名录碑,记载着五万一千六百二十四名进士的姓名、籍贯以及他们的名次。最后一块是清光绪三十年中国最后一次科考进士名录碑。其中有中国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二甲中还有沈钧儒的名字。
令先祖李璠参加的是同治年间第三次科考。每次科考立一块进士名录碑,那么令先祖李璠的题名碑应该是倒数第十七块碑。有机会到北京孔庙找找吧!



上面短文,得到阮洪臣先生史料的补充后,较为清晰的看到了我家先祖李璠的白描形象:先祖李璠(字伯瑜
伯屿
作者:高阳
《第042章》
说张佩纶参劾商人李钟铭,而御史李璠接着便上折指李钟铭侵占官地,纵然李钟铭罪有应得,张、李二人本心无他,但形迹上近乎朋比,深恐启门户党争之渐,关系甚重。
这一改稍微觉得好些,只是又有一层顾虑,李璠是会试同年,虽然交情不深,但话中有所牵涉,而且隐隐然指他附和清流,有沾其声光的意思,李璠知道了一定会大不高兴,须得先去打个招呼。
定了主意,便揣起奏稿,吩咐跟班:“套车!拜李都老爷。”
李璠住在地安门外。他倒很倾倒这位同年的学问,接待极其殷勤,这一下王先谦便不好意思直道来意,先得费一番周旋的工夫,酬答盛意。
“这一带是内务府的天下。”他说,“倒也住得惯?”
“气味自然不投。只是同乡多,内眷走得很近,我也只好迁就了。”
李璠是直隶宝坻人,王先谦便联想到一个人,“那位贵同乡,敝本家,”他问:“近来作何光景?”
李先生,这篇文章提到李璠,住在地安门外,与宝坻王庆祺关系可以。
“贵同乡,敝本家”是指姓王的宝坻人,李璠愣了一下才想起,说的是玉庆祺。
“他是自作孽。如今还住在京里,潦倒不堪。”李璠感慨着说:“先帝手里的一批红人,现在都完了。你看,”他手往东面一指,“间壁就是先帝第一宠监小李的家,前天刚把房子卖掉,买主也姓李,是‘皮硝李’的侄子。”
“皮硝李”是李莲英的外号,王先谦久想打听其人了,所以此时一听他提起,大感兴趣,伸一伸腰,挪一挪身子,凑近了问道:“这个人,听说在‘西边’很红。我就不明白了,他是‘半路出家’,怎么能一下子盖过从小净身入宫的那些人,独承恩宠?”
“投其所好。”李璠答道:“此人是个有心人,又是在外面有过阅历的人,世故人情,自然比那些从小在宫里,昏天黑地,不辨菽麦的人强得多。”
“所谓‘皮硝李’,是说他本来做的硝皮这一行?”
“对了!”李璠想了一想,轻声笑道,“就因为他干过这一行,所以别人替‘西边’梳头,没有一个不挨骂,只有他从来没有碰过钉子。
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
散馆(释义)
明清时,翰林院设庶常馆,新进士朝考得庶吉士资格者入馆学习,三年期满举行考试后,成绩优良者留馆,授以编修、检讨之职,其馀分发各部为给事中、御史、主事,或出为州县官,谓之“散馆”。
《明史·选举志二》:“三年学成,优者留翰林为编修、检讨,次者出为给事、御史,谓之散馆。”
清·钱谦益《柱国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赠少保谥贞敏梁公墓志铭》:“翰林院庶吉士散馆,请外,授工科给事中。”
《花月痕》第51回:“小珠 缘散馆在即,不得同行。”庶吉士甄别考试。
清制,翰林院庶吉士经一定年限举行甄别考试之称。进士经殿试后,除一甲三名授修撰、编修外,其余一部分选为庶吉士,由特派的翰林官教习,三年后经考试优等,原二甲进士授编修,原三甲进士授检讨;次者改任各部主事或知县。因翰林官相当于唐、宋的馆职,庶吉士学习之地称庶常馆,故学习期满称散馆,留充编修、检讨者称留馆。如(袁枚)后中乾隆戊午科顺天乡试,次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又改发江南为知县,最后调江宁知县。(《袁随园君墓志铭》)
清代科举哪些人能考?考上之后俸禄多少?
古往今来。从政都是无数学子心向往之的理想职业。在清代,读书人想要从政,除了荐举和世袭等方式更多的是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进入政坛。
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从隋朝开创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终结,持续了一千多年。到清代时,科举制度发展已经达到鼎盛。
哪些人能参加考科举?
那么在人才济济的清代,能够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有哪些呢?清代的科举考试已经逐渐接近现代的考试制度,具有考试资格的考生均来自各类“学校”。比如京师开设的国子监、宗学、觉罗学、八旗官学;各省开设的府学、州学、县学等官学和私人、地方社会创办的私塾、社学、义学和学院等教育机构。其中私熟、社学、义学的学生称为童生;童生经过考试合格进入府学、州学、县学等国家出资设立的官学后为生员、俗称秀才。学习期满离校的生员,要参加每三年举行一次的岁考;清代还在京师设立国学,称国子监,亦称太学,在国子监肄业的人员统称国子监生。
清朝的科举考试定期举行包括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会试和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其中会试是带有决定性的考试而殿试只定名次,不存在被黜落的向题。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行,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会试被录取的人,称为贡士,第一名叫做会元。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制策一场,试题一般由读卷官密拟或皇帝亲自拟定,考生必须当日完成。殿试结果分第一甲、第二甲、第三甲,其中第一甲第一、二、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进入殿试就是进士了,也就是今天说的“上岸”了。上了岸就意味着从政的大门已经向这些学子们敞开。那已经“上岸”的读书人又能分配到怎样的官职,能拿到多少俸禄呢?
一般考中进士的人,都会被授予正七品以上的官职,名次靠前的人官职会更高。清朝官员的俸禄分为俸银与禄米两种,每年春秋两季发给,但由于官员的年俸并不高,难以维持庞大的家庭开销,所以还存在养廉银制度。如果按照正七品的官职来看,考中进士的人最低每年可以拿到年俸45两,禄米45斛,养廉银1200两。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约等于人民币150至220元,斛米约等于200斤,那只要考中进士,每年至少能收人18万到27万,还能有9000斤左右的米。
你是不是觉得这个工资水平还挺高的?其实不然,那时候的官员,往往是一个人要养一大家子,老婆是不上班的,家里还有一堆仆人。另外,官场上的迎来送往,也需要官员自己掏腰包。这样算下来,当时的官员工资并不高。
尽管清朝的科举制度仍然存在束缚知识分子 想, 员拉帮结派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