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一代人的读书功夫

(2023-03-19 18:24:07)
标签:

回忆往事忆旧故事照片

历史情感文化健康图片

摄影图片旅游景观山水

艺术健康军事财经理论

娱乐时尚旅游图片摄影

分类: 父亲的随笔

那一代人的读书功夫

中耀 

谈到读书,我最佩服20世纪前半叶那一代文化名人。他们读书多,更读得精,动不动一部大厚书就能背下来,真是了不得的功夫。

从《八十忆双亲》一书里,让我们知道钱穆9岁时就能背诵《三国演义》。此事值得一录:

那是一个晚上,父亲去镇上的烟馆议事,钱穆跟随同往。进了烟馆,一客人忽然问钱穆:“听说你能背《三国演义》,是真的吗?”钱穆点头。又一客问:“今晚可以试试吗?”钱穆又一点头。于是按照客人要求,他开始背诵“诸葛亮舌战群儒”。一面背诵,一面表演,把诸葛亮与张昭等人的语气动态,表演得淋漓尽致。大人称奇,小钱穆免不了飘飘然。第二天。钱穆依然随父亲去烟馆议事。路过一座小桥时,父亲问:“认得桥字吗?”钱穆点头说:“认得。”又问“桥字是什么旁?”答:“木字旁。”再问:“木字旁换马字旁是什么字,认得吗?”再答;“认得,是骄字。”父亲又问:“骄是什么意思。知道吗?”钱穆答:“知道。”父亲步步紧逼:“你昨晚的行为有这个骄字吗?”钱穆这时才明白父亲的意思,顿时如闻雷霆,俯首不语。在父亲眼里,即便是9岁的儿子,即使是能够背诵《三国演义》,也不准你骄傲。

那时候,读小说算不得正经功课,只能偷偷摸摸地读。能在这种状态下把《三国演义》背下来,正经功课的背诵更当不在话下。我想起上世纪80年代在北大中文系读书的钱穆孙女,她向祖父请教读书问题,钱穆回信说:“《论语》外,须诵《孟子》、《大学》、《中庸》与《朱子章句集注》。《庄子》外,须诵《老子》。四书与老庄外,该读《史记》,须全读,不宜选读,遇不易解处,简略读过,遇能解又爱读处,则仍须反复多读,仍盼能背诵……”要求孙女背诵,作为史学大师的爷爷自然更能背诵。能够背诵《史记》,让人不敢想象。

从张恨水的《山窗小品》里,知道他在14岁之前,就能够背诵以下典籍:《三字经》、《论语》、《孟子》、《左传》、《大学》、《中庸》、《诗经》、《礼记》、《易经》、《千家诗》、《古文观止》等。显然,这并不是他可以背诵的全部。从他很小的时候就写一些酷似《聊斋》的小说,可以证明他把《聊斋》读得烂熟了。从他上世纪30年代写的《水浒人物论赞》时,他每天既要出报,还要同时为几家报纸续写连载小说,他不可能有时间翻查原著,只能凭年幼时的阅读记忆去撰写。即使达不到背诵《水浒》全书的程度,也应该是差不多了。

文史学者曹聚仁在《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里,谈到了对几部经典著作的阅读:《儒林外史》读了一百多遍,都是一本正经地读,不是作为消遣地随便翻翻。《红楼梦》读了七十多遍。《聊斋》读了四五十遍。《水浒传》读了二十多遍。《三国演义》只读了两三遍,原因是它没有《三国志》那么引人入胜。《史记》读了多少遍,他没说,只说是他最爱读的书,也是下苦功读过的。

曹聚仁的话不免令人生疑,怎么能记得一部书读了几十遍、上百遍呢?难道每读一遍都要记个帐吗?怀疑归怀疑,但从其著作中透露出的学问看,他的确书读得多、读得熟,应该是无须怀疑的。

再有,是郑振铎的亲自检验,才使我们知道茅盾是能够背诵《红楼梦》的;而通过读周建人的回忆文章,也才使我们知道鲁迅小时候是背过《纲鉴》的。

前不久,96岁高龄的季羡林老先生出版了新书《病榻杂记》, 书中老人提出要摘掉“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顶罩在自己头顶上的灿烂光环,表现了一位学者、文人的崇高境界。其中,他在谈到国学基础时是这样说的:“我从小学起就读经书、古文、诗词。对一些重要的经典著作有所涉猎……(至今)除了尚能背诵几百首诗词和几十篇古文外……”这里,季老是谦虚的承认:“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说“自己连'国学小师'都不够”。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季老当年对古典诗文的阅览是那么的广博, 其背功也绝非等闲之辈……

一个人读了多少书,头脑里就会有多少知识的积累,视野就会更加开阔,运用知识也就会更加得心应手。就跟一个厨师一样,想烹饪什么美味佳肴,只需选准基料,适当辅以佐料,再加上巧手的精工细做,那么一盘色、香、味俱佳的上乘佳肴便会随即出炉。烹饪如此,写文章也相似。因而,是读书功夫成就了那一代文化巨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