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生考大学的尴尬

(2023-02-19 10:09:16)
标签:

回忆往事忆旧故事照片

历史情感文化健康图片

摄影图片旅游景观山水

艺术健康军事财经理论

娱乐时尚旅游图片摄影

分类: 散文随笔
小学生考大学的尴尬

小学生考大学的尴尬

李晓东

我是1978年参加全国高考的,那是恢复高考的第二年。那一年全国有610万考生报名,因为国家的政策把文革前后的13届学生集中在一起参加高考。因此录取比例低到27:1(我所在的小县城,录取比例估计会低于40:1)。以至于当年的新闻媒体对众多的考生踊跃报名高考,形容为“千军万马挤独木桥”。

  我是1970年中学毕业下乡插队的知青,说是初中毕业,其实文化程度实际只有小学6年级。因为我们是1969年“复课闹革命”的阶段入学的,凡是196019611962年入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也就是到1966年,刚读完小学6年和尚未读完小学的5年级、4年级的孩子们),都一锅端地进入了初中。

那时候我们的年级和班级改为军队的编制,被称呼为“连、排”。我是小学6年的学生(属于高年级),我被安排到一连5排(相当于三年5班),而小我两届的学生,则被分别安排到二连或三连。又由于下一年还有新生入学,所以我们整个初中只念了一年就毕业了。

从入学到毕业我们都没有正规的教科书。我们的语文课,主要是学习毛主席著作“老三篇”即《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学习毛主席诗词、毛主席语录和最新指示;体育课挖地道、撇手榴弹、练拼刺刀;数学科,发给每个学生两本儿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特殊版本”的教科书。里面的内容有:因式分解和一元一次方程,有木匠师傅的画线(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还有工人师傅的三视图(即车工加工机器零件用的主视图和俯视图;此外,根据“学工学农教材”的要求,物理课我们学了安装电灯的电路;化学课,仅仅学了《元素周期表》和简单的化学反应。那时候没有地理课,我们对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根本没有任何了解;我们也没有学过历史课,无论中国和世界历史,一问三不知。更不用说中国和世界古代史、近代史和中国革命史,一点也不了解。

我们读初中的宝贵时间多用在开展各种活动中。比如每天早晨要做“三忠于四无限”、要“跳忠字舞”;唱毛主席语录歌……就这样,我们在学校混了一年多,就算是中学毕业了。小学生考大学的尴尬


1970年我下乡插队当了知青,1974年底我返城当了商店的营业员。本来我的文化底子就薄,这么多年又从来没有摸过书本儿。参加全国高考可是真才实学的较量。高考的试卷是全国统一命题,考试的内容都是初中、高中的知识,只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考出高分,像我这样小学的文化,怎么能与老三届的师兄、师姐相比呢?

更令我陷入困境的是,单位领导不仅不支持我参加高考,反而还处处给我设置障碍,百般地刁难、阻拦我报考。单位的一把手向职工放风:他要组织全体职工大会,分析批斗我。说我报考大学是要走资本主义白专道路,还说我想把青年人都引到资本主义白专道路上去;他还表态:“别说你(指我)考不上,即使考上的话,也不允许你去!”看他发狠的表情,听他歇斯底里的声调,看他阴险的模样,给人一种怪异的错觉:好像我报考大学,不是响应党的号召,不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四个现代化去大学深造,学文化、学知识、学本领,而是一种反革命行为。他的思想还保留着当年四人帮的余毒,凡事讲阶级斗争。由于此人做事的风格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他的反对,导致我无法报名参加高考。还没等参加高考呢,我就遇到了这样极左分子的“横挡竖拦”。

眼看着赶上了恢复高考的际遇,自己却连报考的资格都没有。眼看着那么多年轻人,成群结队地参加高考辅导班,起早贪黑地复习文化课,而自己只能干着急……可想而知当时我的心情。如果由于自己的成绩不如人,最终考不上大学,自然怨不得别人。一想到自己连考场都进不去,我的内心不禁愤愤然!

正是这种既抑郁又愤怒的情绪,促使我产生了不考不罢休的心理。于是,我拿着《人民日报》去找上级领导。我强调:党中央明确要求“各级组织、各级领导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止青年报考大学。”最终,上级领导为我做主同意了我报考。一想起这些往事,心情仍然难以平静。因为作为同样报名的考生,我却在报考的过程中就遇到了如此大的困难。

然而,考大学并不是单位同意报考就能够考上了。单位同意了报考,仅仅是给了我参加考试的资格,至于能否考上,关键还在高考的成绩如何。

与其他考生相反,我没有时间参加各种“高考辅导班”,也没有人给我辅导,甚至连一天的复习时间也没有。我每天还要起早贪黑的加班加点,下班也不允许回家,还要集体学习《两报一刊》。即使参加高考的那三天,也被扣发了工资……由此可见,当时我的处境是怎样的艰难。

1977年恢复全国高考,对我来说是天大的好事。因为这一次给了我这个黑5类子女与其他人平等竞争上大学的机会,这对我来说真的是欠载难逢的好机会,也是10年来第一次和所有的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凭自己的才华去竞争。我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握好这次机会,一定要通过这次高考考上大学。

但是,恢复全国高考来得太突然了。自1970年下乡后,我从未摸过书本。如今没有参加过任何辅导班,没有听过一次辅导,也未曾请假在家自己复习。现在竟然想以小学的文化水平参加高考,与文化课基础深厚的老三届竞争,岂不是自己不知量力?

再者说,我对自己有自知之明。以我的知识面与文革前的那些老三届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具体说,文革前的高中生比我多读了6年书;初中生也比我多读了3年书。我同他们在一起参加高考,很明显我的基础太差,在同他们的竞争中,名落孙山的人毫无疑问地只能是我。尽管在各个方面都对我非常的不利,但是并没有让我气馁,我决心奋力一搏,即使我考不上大学,也要抓住这次机会,让自己全面了解自己,到底具有怎样的文化程度?差在哪里?

那时的高考分文科和理科,文科考数学、语文、历史、地理和政治;理科考数学、语文、物理、化学和政治。由于我对物理和化学一窍不通,所以我只能选择考文科。我觉得自己的语文知识面比较广,作文写得也比较好一点。直到高考结束之后,才知道我完全高估了自己。

如今回忆起当年考试的一些具体细节,我的文化水平实在低到了可怜的地步,说出来会让人忍俊不止甚至涕笑皆非。

比如说,语文试卷有一道题是“分析下列句子成份”。对此我万般的不理解。我脑海里的所谓“成份”,应该只有“贫下中农、富农、地主和市贫、资本家”。句子哪有什么“成份”呢?我冥思苦想,百般不解,最终无以作答。

还有一道题是“分析下列复句关系”。对此我又是一脸茫然。我只知道人与人之间有亲属关系、父子关系、上下级关系、同志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还有就是男女之间不正当的两性关系……我在心里核计,这句子之间哪有什么关系啊?一头雾水的我又陷入了窘境。

还有一道题是“改病句并说明原因”,修改病句是我的长项,我能一眼就能看出来句子错在哪里,然后根据语言逻辑修改通顺。可是,因为没有学过语法,我实在无法“说明原因”。

眼看着上面3道语法题,我根本不会,只好都放弃了。

作文有两道命题自选,一道是记叙文,另一道是论说文。我选择的是记叙文《在沸腾的日子里》。我写的内容是,开原在体育场举行了万人大会,庆祝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人们在半导体收音机中听到了这一消息,家家户户沸腾了,全县人们沸腾了,人们敲锣打鼓走上街头奔走相告……当然我还写了许多关于沸腾的表现……

原本我以为这篇作文自己写得很完美,一定会获取高分。其实不然,高考成绩公布后,我的语文试卷仅仅得了38.5分(满分100,其中作文40分)。后来,我对语文试卷逐题核分。虽然我的语法部分颗粒无收,但是,其中有一道古文翻译题(20分),我对照标准答案完全正确。如果将38.5分去掉这20分,那么我的作文得分只能是18.5分。可见,我的作文得分太低了!

后来我得知,记叙文必须要写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人物。显然,我的作文缺少产分点。

其实,我在高考中表现得幼稚可笑的审题和答题不得要领的错误,其实不只以上这些。现在回忆起那段往事,真的是哭笑不得。比如在政治试卷中有这样一道简答题,形而上学和唯物辩证法二者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形而上学和唯物辩证法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是指用联系的、运动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来观察世界及其运动的观;而形而上学则是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来观察物质及其状况的世界观。

后来我看到标准答案是下面这样写的:第1个产分点要回答什么是唯物辩证法;第2个产分点要回答什么是形而上学;第三才是我回答的这段文字。如此一来,我的答案就缺少了两个产分点,所以只能给我一半的分。对此我十分的生气。我认为,出题者应当完整的命题,也就是先问什么是形而上学?再问什么是辩证法?三问二者之间的根本区别?现在你直接问二者之间的区别,至今我仍然认为当年我的答案没有错。

还有关于高考作文的判分,我相信那些得高分的高考作文,并不见得能在报刊上发表。因为高考判分标准过于看重产分点,而报刊杂志审稿更重视的是文章的标新立异,即是所有的产分点都有了,但是文章立意不新,没有创意也不见得能发表。

现在回忆起当年我参加高考的往事,总有说不完的故事。在如何解析试题,如何答好试卷尽量获得高分等方面,我的确有需要反思或者应吸取的经验教训。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没有读过中学,没有学过语文的基础知识,特别是不懂语法。我没有听过老师讲解,也不懂得写作文的几要素,更不懂得试卷判分还有产分点?以至于我答题的内容都是按照自己的心中所想。

如果再给我一次参加高考的机会,相信我会按照产分点的要求,答好每一道题。小学生考大学的尴尬


小学生考大学的尴尬


小学生考大学的尴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